艰苦创业 伊犁盆地立首功
1955年,为了落实党中央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作为核工业先行军的铀矿地质队伍相继组建。西北地区最早组建的五一九勘察队,迅速展开铀矿普查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深部揭露工作量增加,1956年9月1日,上级决定:在五一九队第一分队的基础上,增加人员和设备组建第二分队。从此,核地质二一二大队的前身——地质部五一九队第二分队正式建队。
1955年5月,五一九队一分队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奔赴新疆伊犁盆地南缘的达拉地寻找并发现509铀矿床,随即开展揭露勘探工作。6月,五一九队一分队一小队在达拉地矿床西部外围铀矿普查时,发现了蒙其古尔510矿点,一分队立即进行地表详查和揭露评价工作,确定蒙其古尔矿点为含铀煤型矿床,1956年3月,一分队成立蒙其古尔工区做深部揭露勘探。为了尽快探明蒙其古尔铀矿床,1956年9月1日,三局决定在一分队的基础上扩编分为第一分队、第二分队,以蒙其古尔工区为主体扩编为二分队。五一九队第二分队正式创建成立,队部设在蒙其古尔矿区,人员、设备陆续调入,新成立的二分队以钻硐探为主,开始对蒙其古尔矿床进行勘探,并对其外围进行大面积钻探普查工作。1957年,510矿床转入详勘。1963年,结束510矿床的全部勘探工作,向国家提交了一个大型含铀煤型铀矿床。在对510矿床勘探的同时,分队对其东西两翼进行了钻探普查,发现并揭露评价了扎吉斯坦含铀煤和砂岩型的511铀矿床及库捷尔泰砂岩型512铀矿床。1964年,提交工业远景储量若干吨,同时进行的扎吉斯坦煤田勘探,为国家探明煤炭工业储量38亿吨,远景储量34亿吨,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510、511、512等铀矿床的发现和勘探工作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建队初期,生活和工作条件差,工作区地处北疆伊犁盆地,早晚温差大,气候多变,尤其在冬春两季,风雪交加,温度在零下几十度,给勘探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住所多为帐篷和“地窝子”。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来自祖国天南海北的优秀儿女,无怨无悔,满怀革命热情,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以献身铀矿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用青春和热血艰苦创业,为新中国核地质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分队被上级称赞为地质勘探战线上的一支劲旅。1956年建队至1964年搬迁前,二分队在新疆伊犁盆地完成铀矿钻硐探工程量近50万米,人员由最初的321人发展壮大到849人。1958年二分队落实中央关于全民办铀矿的方针,开展土法炼铀工作。在缺技术、没设备的条件下,职工不顾放射性伤害,土法炼出数百公斤“黄饼”(重铀酸铵),为核工业核燃料生产提供了急需的原料,被应用到第一颗原子弹的生产中,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了贡献。在勘探生产中,二分队301钻机成绩突击,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机长陈万林代表301钻机参加了1959年的全国群英会。1958年,针对职工生活必需品缺乏的情况,分队成立名为“克特明人民公社”的家属公社,种粮种菜达1803亩,逐步解决了生活必需品缺乏的困难,保障了职工生活和勘探生产顺利进行。1959年,二机部首任部长宋任穷视察二分队铀矿勘探工作时,看到家属公社的成绩非常高兴,专门撰文在《红旗》杂志上给予赞扬。1960年,全国妇联表彰了家属公社的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