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住房再亮堂一些

让住房再亮堂一些

位于天水市麦积区金江花苑小区的二期工地,车水马龙,人声鼎沸,12栋楼盘高低不一,竞相升高,这就是天水市特批的“地质佳苑”,现在改名为金江花苑二期住宅小区,是省地矿局一勘院和省有色地勘局天水矿勘院共有的职工住宅区。基层地勘单位同时建12栋高楼,这在甘肃地矿史上是开先河之举。

住房是民生之重,安居方可乐业。省地矿局一勘院,这个来自陇西、北道、大柳树三摊子的单位,职工住房欠账较多。在天水能有一套像样的房子,是两代职工梦寐以求的事。2006年院新的党委班子,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后,决定把31号基地办公场所让出来,新建4栋家属楼,首先解决168户技术、管理、经营骨干的住房问题。但仍有524人是无房户,有的职工祖孙三代人挤在面积只有三四十平米的小房子里,有的职工住在远离城区的大柳树基地,有些退休职工辛苦一辈子,却没有享受过分房政策,不得不回到农村……这些,领导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由于资金、用地等方面的困难,想从根本上解决如此庞大的住房问题,始终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

为职工谋福利,他们不言放弃。一方面积极向地方政府申请建设用地,一方面不停地向局领导反映情况,以致天水地勘单位住房难的问题成为省地矿局、有色局等国土系统共同的挠心事。经厅、局、院领导不懈努力,多次交涉,2011年底天水市委市政府特事特办,终于批复了“地质佳苑”60亩建设用地申请。2011年12月10日,31.5亩征地红线范围的围墙圈建完毕,职工住房梦有棱有角了。几年来,院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为了征地手续跑短了腿,磨薄了嘴,这会儿都不在话下了。

土地拿到手,但建设起来却犯了难,由于单位性质是省属事业单位,无独自建设经济适用房的权限,这样,职工住房的价格肯定高,有些职工将面临能分到房而买不起房的两难境地。在多次开会研究后,决定积极争取天水市政府经济适用房指标,以降低房价。前车之辙,后车之鉴。院领导及工作人员,再向市政府请求,十几次地跑有关部门。工夫不负有心人,主管市领导终于批转房管局下文。这样,一勘院的住房就以成本价卖给职工,与市场价相比,等于单位给每个员工发放了一个二十多万的大红包。职工们喜不自禁,感恩戴德。2012年7月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长安大学毕业的王佳昕和王树明,是高中同学,家在会宁,一同进入一勘院地勘所工作。一报到就去了在青海的野外项目,正在野外工作的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工作才几个月就得到分房机会,两个年轻人高兴得一跳三尺高,找了有信号的地方立即给女朋友打电话报喜,给外省的同学“显摆”。之后,他们每天出工都吹着口哨,工作热情陡增,今年年初,双双已被提为项目组长。“真的,我们分配在别的省的同学,都没有我们幸运。我们得益于院里重视人才、向一线人员倾斜的好政策。”两小伙子颇为自豪地说道。

“蛋糕”做好了,怎么个分法?年初的确让院领导很头疼。单位职工人员结构参差不齐,既有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又有内退下岗的老职工,如何做到公平公正?有公心就有原则,有诚意就有办法。院领导多次开会研究方案,数易其稿,最终决定将参与分房人员划分为无房户、住房面积未达标户、地质类大学生等几大块,经过三榜公示,才最终确定了分房方案。繁琐的工作背后,深藏着院领导系于职工的拳拳之心,饱含着分房小组的辛勤付出,他们放弃过年休息机会,一遍又一遍地查阅档案,一次又一次计算分数。院党委书记肖玉斌反复对工作人员强调:“住房项目关系着每一个职工的切身利益,一定要将工作做细、做实、做好,做到职工心坎上!”

吃水不忘挖井人。当在职职工的住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时,院党委没有忘记那些为了地勘事业默默奉献了一辈子的老同志,又决定将31号院里的原单身公寓楼拆除,专门建设一栋退休职工住宅楼,解决40户中级以上职称和科级退休职工的住房。

目前,退休职工住宅楼已圆满封顶。金江花园二期的6栋692套新房,正在紧锣密鼓施工中,职工住房梦圆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