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
7月22日早晨,一勘院灾防院院长卞伟强按习惯早起早上班。上班的路上,他接到岷县地震的消息。他的头“嗡”地一声,灾防院在岷县还有一个正在施工项目部啊。他第一反应是掏出手机打电话。无奈电话无法接通。他的心扑腾扑腾跳起来,一边向院长丑永魁汇报,一边不停地继续拨打。八点十分左右,项目部副经理伏志刚的电话终于通了。得知项目部八人安好后,他才长吁一声,并马上吩咐伏志刚立即与国土局联系,转入应急抢险救灾行动。
次日,卞伟强带着七个人从天水直奔武山。正当他们在武山排查地震次生地质灾害时,7月25日大暴雨来了。
十分钟后,互联网上发出贴子:
天水市发生特大暴雨灾害,已有21人遇难,2000多人与外界失去联系;
天水暴雨造成122.26万人受灾,灾情最严重的娘娘坝镇上,百间房屋被冲毁,200多位村民被困,秦州区16人死亡,4人失踪。
接厅前线总指挥的电话,灾防院进入武山展开排查的8人紧急撤回天水。
天水的山川塬坝、城镇乡村,没有谁比他们再清楚的了。驻守天水几十年,地质人可以说没有没到过的村、没有没到过的山。特别是2008年“5·12地震”后,灾防院被天水市政府指定为天水市汛期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排查技术支撑单位,每年汛期都义务开展地灾隐患排查。去年他们建议市政府建立数字化地质灾害分布图和预警平台,在汇总、整理以往资料的基础上,又对全市五县两区进行了一次拉网式汛期排查。共排查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中,建议必须纳入预警预报系统的就有633个。年底,他们将一图一表一报告的成果移交各县区人民政府。
今年进入汛期后,各县区政府和国土部门依照他们的建议,在这633个隐患点落实群测群防监测员,建立预警预报系统,安置报警器、地裂缝伸缩仪,设立预警人员,配置喇叭、鸣锣。正是因为预警措施得当,“7·25”天水百年不遇的暴雨、山洪泥石流灾害中,上述633个隐患点组织撤离2.6万人转移到安全地带,没有造成一起人员伤亡事故。加之山洪预警系统发挥作用,这次特大暴雨山洪灾害中,天水地区安全撤离10万人。
挽救了10万条生命,功莫大焉。
连日的奔波、加班,卞伟强的眼袋像鱼泡泡。采访他的半个钟头内,他接了八个电话。记者突然有个想法,国家对特殊行业有职业保护政策,那么长期处于生产一线的经营者,能不能对接打电话过多给一项磁辐射保护费?这些人退休后,是不是会有潜伏的伤害?
“8月1日排查结束,我们就集中为安置区选址。这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仅注重地质结构、地质环境条件,也要考虑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更要和科学与自然规律相结合,要与新农村建设、城镇一体化建设相结合,要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长期长远发展相结合,也要和“两江一水”的规划相结合。我们不能仅仅给出下定撤、留、预警的结论就算了事,还要考虑撤出人员怎么办,依靠什么来生活,将来如何发展,切实保障民生。”
卞伟强一番话,的确值得深思。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离开这命根子,如何活命?安置工作不仅顾及现实情况,还要顾及老百姓的感情。地质工作者肩上的责任,卸了一分又加一寸!
为了完成这篇纪实,记者实地采访返回时,又从天水背回了一张桌面大的《天水市“7·25”群发性山洪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隐患点分布图》,496个新增地质灾害点用红色的六种不同图片标出,212个加剧地质灾害隐患点用绿色的四种图标标出,421个已有地质灾害隐患点用蓝色的五种图标标出。这些点,颜色不同代表顽固性不同,图标不同代表类型不同、轻重缓急程度不同,是今后科学防治和有效预警的指示图。这每一个点,都有他们的脚印踩过,都闪动过他们跋涉的身影,都留下过他们的汗或泪。我无法数算点与点之间有多少条沟多少条河,无法丈量点与点之间有多少座山多少架梁,但我知道,他们用地质人特有的豪迈大步,踏了过去,爬了过来。
生命至上,牵挂无边。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