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梦想在秦山点燃

核电梦想在秦山点燃

早在建设大亚湾之前,就已经有了这个梦想。

东海之滨,杭州湾畔,有一座郁郁葱葱、鸥鸟栖飞的小山,因秦始皇曾“登以望东海”而得名秦山。2006年的盛夏时节,我头戴安全帽,在浙江省地勘局井巷建设公司秦山项目部甘建平经理和戴主任带领下,分别参观了像三兄弟一样各守一个山洼的秦山一期、二期、三期电厂。正像透射在身上海岛独有的强悍的、穿透力极强的阳光一样,秦山处处给人以热烈的感觉。该运转的正常运转,该建设的紧张建设,其中一个气态房的地基已经打开,两个核岛已经建到一半,建筑工人忙碌地施工,汗水直淌,衣衫像一块湿布裹贴在身上。基地上空,输电线、交换线,纵横交错如网如织,神奇的核能化作源源不断的强大电流,输向华东鱼米之乡,输向上海工业基地,输向更远的地方……

追溯当年秦山核电站的选址路,可就没有大亚湾核电站那样的一鼓作气和一帆风顺了。

70年代初,全球开始出现石油危机,世界各国对能源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发展核电上来。

什么是核电?简单地说,就是将原子核裂变释放的核能转换成热能,再转变为电能。完成这个过程的系统和设施,通常称为核电站。核电站的工作原理是,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烧”产生热量,来加热水使之变成蒸汽。蒸汽通过管路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一般说来,核电站的汽轮发电机及电器设备与普通火电站大同小异,其奥妙主要在于核反应堆。

我国煤、石油、水、天然气等资源蕴藏量虽然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电力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尤为突出,许多地区经常拉闸限电。同时,我国用来发电的煤炭和水力资源分布极不均衡,大约有70%的煤炭资源集中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中西部地区,80%以上的水力资源分布在西南地区,而我国经济活动最活跃的东南沿海地区则能源资源奇缺。要想解决这一分布不均的问题,或是北煤南运,或是西电东送,两个办法在经济上都很不合算,在技术上也难度很大。而如果利用核能源发电,上述问题则迎刃而解。核电厂燃料的运输量很小,一个100万千瓦的火电厂,每年需要330万吨煤,而相同发电能力的核电厂,每年只需补充约30吨核燃料;核电厂的发电成本远远低于烧煤电厂,法国的核电把各种费用都算在一起,每度电不过3美分,约合人民币二角多。

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党中央提出要利用原子能发电,从而使中国核工业完成第二次革命。

促进这次革命的,是上海缺电。秦山核电站最早是为解决上海电力严重不足的现状而起步的。

被喻为东方明珠的上海,其经济的发展,一直为世人所瞩目。早在20世纪30年代,上海就已发展成为远东经济中心之一,在国内经济生活中有着重大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工业基地之一,上海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经济的增长是与能源的消耗成正比的。上海快速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上海严重的电力资源紧缺。拉闸限电是常事,尤其遇夏季高温时,电力吃紧已经成为上海的一大症结。

1970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缺电情况的汇报时说:“从长远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要靠核电……‘二机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搞原子能发电。”

总理的话既诙谐又有深意。二机部,全称第二机械工业部,就是如今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的前身核工业部当年的“保密”称谓。从第一颗原子弹到第一颗氢弹的爆炸,二机部、地质部立下了汗马功劳。当核工业建设走向另一领域时,地质人,又以先行者的姿态,走在新战线的前沿。

只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秦山核电站的选址一波三折。先后从安徽省宁国到浙江富阳、又到江苏江阴、上海奉贤,最后才确定到浙江秦山。

在原二机部地质局等单位曲曲折折的选址过程中,我们不能不提到一个重要人物——二机部核电局局长、原核工业部副部长赵宏。这位被两任总理多次召见的副部长的一次踏勘,促成了秦山核电站厂址的诞生。

当二机部受命在上海周边进行核电选址时,相关省份并没有在意这件事,或者说压根不知道。所以上海核电选址道路断断续续了七八年。1978年夏天,赵宏带人员到浙江海盐踏勘厂址,惊动了海盐县政府,县里迅速电告省科委。省科委的同志非常高兴,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欢迎二机部到浙江选厂。

地质与地方联手,智慧和胆识碰撞,促使秦山核电站建设加快。浙江省政府建设核电站的热情空前高涨。1978年7月省地质局闻讯提出无偿地为核电站选址开展多兵种多专业联合攻关。早在七十年代初,这些单位先后开展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1∶20万水文地质调查、1∶1万航磁地面验证等工作。这次他们把这些成果应用起来,组织、抽调区调队、水文队、物探队等各单位技术人员开赴秦山地区,围绕二机部预先确定的秦山地区20多平方公里范围开展1∶5千地质调查。

当时的秦山,一片荒芜,交通闭塞,信息落后。浙江省区域地质测量大队(现浙江省地质调查院)等单位联合组成的多兵种部队在海边低山丘陵地区一驻半年。即使在靠近平原区打一口浅井,水也是咸的、涩的。泡茶茶涩、洗脸脸涩、洗完衣服干了后又显出一圈一圈的盐渍。工作区出露岩石全是火山岩,整个山上不长庄稼,全是灌木和荆棘。正是下半年高温、闷热时期,一天几身汗,又没有洗澡的地方,工作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同志们没有怨言,团结协作,半年时间应用电法、磁法、浅震和水文地质调查,多种方法推断地表及深部没有活动性断层,岩石结构是块状,适合做核电站厂址。

核地质272大队技术人员在选址中

秦山核电站选址工作,浙江省地勘局实现了三个第一:第一次把自己的基础地质资料应用于国家重大的工程建设中;第一次整合全局技术力量和优势开展多兵种、多专业的联合攻关;所取得的地质成果第一次接受并通过国家八个部委的严格审查。为此,浙江省地质局深感荣幸。

1981年7至10月间,二机部又委托上海市勘察设计院进行选址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并于1984年4月到6月委托浙江省地球物理探矿大队航测队进行400平方公里的航空磁测,验证地质构造及断裂构造。

这一系列的地质勘察得出一致结论:地质结构稳定,地震烈度不大于六度,主厂房坐落在稳定的基岩上,符合核电站建厂要求。

1981年12月,国务院批准秦山核电站立项。

1985年3月20日秦山核电站主厂房第一罐浇灌,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正式开工。中国人30年的核电梦想,终于在秦山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