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排险 守护生命
文县境内群山密布,沟壑纵横,地质构造复杂,岩层疏松,且暴雨频发,地质灾害极易形成。“5·12”特大地震,给文县造成重创:全县20个乡镇305个村的12300房屋倒塌或严重受损,占全县总户数的93.46%,涉及230782人,遇难116人,受伤1457人,直接经济损失118亿元。面对巨大的自然灾害,县国土资源局快速反应、扎实部署、周密安排,全体职工冲锋陷阵,与全县人民并肩战斗,顶烈日、冒酷暑,上高山、蹚江河,走村入户,全面排查,认真了解,迅速摸清了全县次生地质灾害的状况,并及时采取有力措施预防次生灾害的发生,极力排除灾害隐患,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损失。
去年5月12日,地震发生的那一刻,局长赵爱平与几个同事一道,正前往堡子坝乡检查矿产资源整顿工作。天气很热,在车上赵爱平不时看看表,催司机说:“稍微快点,3点之前一定要赶到乡上!”话音刚落,车身异常颠簸起来,道路两边山坡上尘土飞扬、山石飞滚。一块巨石砸到车前两三米远的地方。当他和同事意识到是地震了,下得车来,满山遍野的尘土已遮天蔽日!车被堵在途中,前后不能。赵爱平当机立断,说震得厉害,必须赶回单位全面组织抢险救灾!于是,他带领同事,冒着山石滚落、随处塌方的危险,艰难步行3个多小时赶回县城,参加完全县抗震救灾紧急会议后,及时召开全局干部职工会议,成立了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对当前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并立即组织全局干部职工迅速奔赴各乡镇协助、指导抢险救灾,实行联乡包村,责任到人,开展全面详细的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安排完工作,已是晚上9点多,赵爱平及副局长张继鸿、田苗等局班子成员各带一批人,连夜分赴堡子坝、尖山等乡镇支援抢险救灾。
震后的夜晚,月光朦胧、夜色诡秘,一路上随处可见落石塌方和山体滑坡,道路艰难、险象丛生。国土战士怀着沉重的心情,翻越在大山深处,把灾后的第一声问候送给灾区人民。
而留守单位24小时值班的同志,在认真做好值班记录的同时,按制度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向县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市局汇报情况,并指定专人每天对各乡镇、村社地质灾害监测点监测情况进行电话问询,对已查明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昼夜不间断的巡查和严密监视,发现新险情及时报告当地政府并协助疏散受威胁群众,制定相应的应急排险措施。震后文县县城南山裂缝,随时有可能垮塌阻塞白水江,形成堰塞湖,从而危及整个县城。国土资源局在配合县上制定应急预案的同时,派人轮流蹲守在山顶,日夜对山体裂口进行观测,发现蛛丝马迹立即报告。
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局长赵爱平的老家5间房子裂缝、倾斜成危房,70多岁的父亲住在塑料棚里,他没顾得问候一声;副局长张继鸿从此在包乡点尖山乡一呆一个月,父母亲都年事已高,也没时间回家看看;副局长田苗一头扎进县指挥部,灾情上报下达、发送报告忙得不可开交,家有瘫痪10年的父亲,也顾不得照料;办公室主任刘晗波一连20多天回不了家,余震不断中,妻子既要照顾一岁的小孩,还要照顾年迈的双亲,一个人在河堤边绑绳子搭彩条布安家……为了灾区这个“大家”,他们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随时接受着死神的考验。去年6月8日傍晚,临江乡发生特大泥石流,堵塞了白龙江。接到报警,赵爱平与同事们连晚饭都没吃就奔赴临江乡东风村组织疏散群众。途经高楼山时,月黑风高、大雨倾盆,心急车快,山石难躲,幸与死神擦肩而过,及时疏散了群众,指导了抢险工作,避免了又一场灾情。
地震之后的一个多月,文县的村村落落、山山水水都遍布着国土资源局职工艰辛的足迹,洒下了他们辛勤的汗水。虽然大家吃尽了苦头,但心里总是暖暖的,因为他们肩负的是监护全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神圣使命!他们顶着炎炎烈日,实地勘察测量,认真拍照记录,详细调查分析,及时发放《地质灾害防灾避险明白卡》1万余张,发放《地质灾害预防指南》等相关宣传资料3万余份,增强群众防灾意识,稳定人心。同时积极协助、主动配合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及内蒙古的地质专家,对临江、碧口、石坊、舍书、堡子坝等十多个乡镇,进行了全面的地质灾害调查。
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全面掌握了地质灾害灾情:此次“5·12”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点1820处,其中滑坡856处,崩塌372处,地面裂缝428处,地面塌陷164处。地质灾害涉及20个乡(镇)305个村,威胁25300户,威胁人口11万余人。已造成74人死亡,156人受伤,12300户房屋倒塌,85座桥梁严重损坏,2894处公路塌方,37座水电站受损,其中汉坪嘴电站水库区出现裂缝,据初步估算,因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6.05亿元。潜在经济损失达22亿元。准确翔实的数据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全县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