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永远放光彩
三甲乡驻地在慕恩溪畔,清雍正五年(1727年)编整里甲,此地为慕恩里三甲,后来,人们一“简化”,就留下了三甲的地名,三甲乡、三甲村。可见,三甲是当初行政编整中的产物。
如今,又是一番新的整治。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这方土地,要承接新的使命,承载织金新县城的崛起。三甲乡,再整旗鼓!
万物都有生死轮回,但土地不死,它是永生的。日月旋转,岁月更迭,大地母亲以不朽的身躯支撑着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生生不息。
这一层吸收日月之光华、雨露之精华、草木之精髓的土层,被人们小心剥离起来,去安抚另一片大地,养育另一方生灵。
三甲村腰岩组原村庄因背靠的石山出现裂缝等地质灾害隐患,整体进行了搬迁。占一得补一呀,废弃宅基地需复垦,怎么复垦?三甲村的耕作层是及时雨。站在山对面的公路上看过去,一片庄稼葱葱郁郁,谁能想到,几个月前那里还是一片废墟。
深入地头,真的发现,稠密的玉米地里,褐色的土有的还松散着。
刘主任一头钻进去,捧起一疙瘩土,像见到久别的朋友:“这土是4月份我们才覆上去的。”
接着,他又握住一株玉米秆说:“你看,长得多粗壮。”
两个包谷穗子吐出粉嫩的胡须,豆角秧子自根部缠绕上来,挂着一串串细嫩豆角,欢实地向上攀爬。
一路之隔的土坎里,同样的玉米同样缠绕着豆角,却显而易见地秆细身短。
“那里坡度太大,没法覆土,还是原来的地样,比下面的玉米还早种两月呢。”刘主任说。
早种两月还比不过复垦区晚两月种的长势,耕作层的利用价值真是不言自明。
“秋收后,我电话告诉你,产量提高了多少哟!”地道的黔西汉子,以悠长的声调对我说。
八步镇戴家田煤矿是我们所看的最后一个工程点。400亩的拟建工业广场场地上,几十堆小山包被白色塑料布包住,大地黑白相间,呈现出几分艺术美感。剥起的表土有10万余方,待秋收后将运往10公里远的两个点,一处是中低产地改良,一处是裸岩地改造。两处可改良造地300亩左右。
曾有多少人,把土地比作母亲。可是,如果你没有到贵州,没有到织金,没有到三甲,你体会不到、体会不深、体会不足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只有在贵州,在乌蒙山区,能发自内心地爱上这一捧黑土,能将一窝一底的土地视作珠玉般喜爱,觉出大地母亲的果实是如何的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