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矿而生,铜城白银在只有7户人家的戈壁滩上崛起

因矿而生,铜城白银在只有7户人家的戈壁滩上崛起

白银市金鱼公园内,一尊青铜人物塑像格外引人瞩目:两位年轻地质工作者昂首挺胸,并肩而立,共同托举起一块金光闪闪的黄铜矿石,在他们的脚下,敦实的碑体几个金色的大字——“献给铜城的开拓者”。这就是著名的铜城开拓者纪念碑,印证了第一代创业者的辉煌业绩的“铜城标志”。

想要了解白银的历史吗?铜城开拓者纪念碑碑文就是最好的见证:

“白银铜矿的勘探,体现了地质工作者艰苦创业的开拓精神,凝聚着地质部六四一地质队全体职工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1951年宋叔和工程师率地质人员在白银地区开展了矿产地质普查。1952年,地质部组建了六四一地质队,历经五年,完成了白银矿区的地质勘探任务,为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的矿产建设提供了地质资料。1980年地质部授予该队‘功勋单位’共荣称号。在勘探过程中,当地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给予了热情指导和有力支援,为勘探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了贡献。铜城开拓者的实践证明:找矿立功光荣!献身地质事业光荣!艰苦奋斗光荣!”

其实,白银的采矿史可要比建城史久远得多。

自汉王朝开通丝绸之路后,甘肃白银逐渐成为丝路咽喉要道和中西文化交流传播的重要桥梁,这片起伏的山地就出现了采矿业。到明洪武年间矿业开采达到鼎盛之时,以地表铁帽氧化带为开采对象的金、银、铜、铁、矾、磺的采矿点达30余处,开采人员有三四千之众,“日出斗金,集销金城”,甚至官方在凤凰山、火焰山、铜厂沟还专设了办事机构“白银厂”。从此,白银厂之名,传承了两千余年。

可惜,由于后来突发地震,山体崩裂,矿硐塌陷,白银厂从此“湮灭”于史册。

深埋地下的金属宝藏似乎不甘寂寞地散发着独特的气息。上世纪40年代,地质学家霍世诚、陈贲、梁文郁等人在查找白银厂铁矿时发现了硫、铜线索;1947年—1953年,中央地调局西北分所的宋叔和两次来到白银厂,调查确定了矿区地层为变质火山岩系,矿床类型属“西班牙里奥庭托式黄铁矿型矿床”,并发现了具有重大意义的烟灰色粉末状辉铜矿,确定铁帽之下有铜矿床。

消息惊动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对于百废待举的新中国而言,这些矿产是多么的珍贵啊。

随即,地质部成立641地质队,上千名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开赴甘肃白银厂,参加到地质找矿大会战之中,点燃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为白银厂铜和多金属矿田探明了金属量铜131.39万吨、铅40.39万吨、锌80.82万吨、硫1636万吨、黄铁矿矿石量379.5万吨、金33.4吨、银1970吨……为后人留下了一处国内外著名的铜和有色金属矿产地。

那时的“白银厂”只是一片乱石荒滩啊。然而,伴随着“当当”的地质锤声、轰鸣的钻机声,折腰山铜矿区、火焰山铜矿区、铜厂沟铜矿区和小铁山多金属矿区四大矿区赫然出世。1954年,白银有色金属公司应运而生;1956年,白银建市。喧闹而繁华的矿城白银,在一片曾只有7户人家的戈壁滩上迅速崛起。

省有色地勘局地质三队白银厂深部找矿施工现场 曹建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