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妙棋走出深谷见坦途
回望38年的岁月,一四六队队长台治明深有感触:经历过风和日丽、风调雨顺,遭遇过山重水复、痛苦徘徊,迎接过柳暗花明、捷报频传。他说,在建队之初的20多年里,由于国家计划内煤田勘探任务饱满,一直端的是“铁饭碗”,衣食无虞,职工小日子过得圆圆满满,队伍稳定,领导轻松。而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迁入平凉市的一四六队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国家对煤田地质勘查政策大调整,立时任务锐减,无活可干,富余人员增多,职工无饭可吃,刚刚新生的市场体制和机制不活,职工思想观念转不过弯,缺乏市场竞争力,全队上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严重时,大半职工一年只能上三四个月班,更多的时间一月只能领到100多元生活费。
面对困境,一四六队人没有压垮,他们勇敢地迈出生死攸关的第一步:开赴陕北老区,开辟了陕北石油勘探市场。从而使单位起死回生,成为甘肃煤田地质局石油市场的肇始者。当时他们只有TX1000型钻机,又没有大型吊车设备,进场出场及每一次的搬家,都是肩扛人抬,有时搬一次家得几天。老钻机一月只能打几百米,当时的市场价,一米只有60多元,尽管困难重重,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气馁,坚持下去。到90年代中期,为一四六队立下汗马功劳的老钻机终于退居二线,代之的是千米钻机,到90年代后期,他们真正鸟枪换大炮,购买了2000米钻机,一月钻探进尺能达到1000多米。及至现在,32型的新型石油钻机,钻深可达到2000米以上。装备精良了,他们的施工技术也得到了大大提高。从2000年起,一四六队由当初只打单孔井,发展到打丛式斜井,钻深和产值分别从最初的一年几千米、八九十万元提高到2006年的近10万米、2400多万元。初进陕北他们只守着延长石油管理局打井,现在业务已经发展到陕北各县,为陕北老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突出贡献,为此,一四六队的名字及其精神被载入延长石油管理局局史。
陕北石油勘探龙头的形成,带动了其他一系列大型工程项目的承担和施工。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四六队在全系统内首个施工了兰州东岗立交桥桩基工程;90年代后期,承担了国家扶贫计划项目甘肃西峰—镇原找水项目,该项目的实施,解决了镇原县人畜饮水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做报道;在西安为第四军医大学成功施工的地热井,曾轰动了西安……
第二步:1996年开始,一四六队第一次实行较大规模的内部改革,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按照“小机关,大实体”的思路,将管理机制由原来一个整体划成地质勘查公司、地球物理测井公司等10个小实体,实行分灶吃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对各经济实体进行内部考核,规范经营行为,这样大大地促进了各实体自主经营的积极性,自行闯市场,找饭吃,注重多经三产项目的开发,2000年全局第一个注册商标“崆峒山泉”牌矿泉水、纯净水产品在一四六队诞生,同年又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促进了该队综合管理水平的提升及经济效益的大大提高。
第三步:2004年大力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行“小机关、大实体”,强化机关科室的职能作用,将机关原工作人员由原来五十多人压缩到十几人,成为纯管理层。经过内部改革,全队的组织机构更加合理,管理更加规范,尤其各经济实体适应市场、开拓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明显增强,市场信誉良好,效益稳中有升。在查明华亭煤田资源储量,使之成为全省最大的年总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大型能源基地的基础上,逐步走出了“单打煤”的封闭天地,在石油、水井、工程地质、非煤矿产地质、桩基及地质灾害治理等方面又显身手,步入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对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田地质勘探工作又迎来了较好的机遇,一四六队党、政领导带领全队党员干部职工同心同德、开拓进取、勇闯市场,先后在华亭、正宁、内蒙古、河西等地开展煤田地质勘探,每年全队共开动大小钻机近20台,在正宁南煤田普查,获得资源量近20亿吨,省委书记陆浩,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徐守盛分别到一四六队宁县施工工地视察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全队职工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