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多 成果丰 前景广
二勘院地质找矿不断优化思路和设计,不是“两翼并举”就是“三管齐下”,地质找矿成果像撒在陇原大地的珠贝,闪闪发光。10年来,累计承担地质勘查项目257项,投入勘查资金2亿元,取得了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先后发现了上坝金矿、贾公台金矿、簸箕沟金矿、红星铁矿、红柳疙瘩井钛磁铁矿、石板墩铁矿、青砂沟锰矿等大中型矿床10余处,矿产地24处,共提交铁资源量1.2亿吨、金80余吨、银211吨、铜8.7万吨、铅锌37.6万吨、钼808吨、砷9.1吨、铂105公斤。
特别值得大书一笔的是,该院石板墩铁矿、青砂沟锰矿的勘查突破,翻开了全局乃至全省地质找矿史新的一页。
2008年,二勘院提出强化主业,力争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实现“一院一矿或一院多矿”的奋斗目标,精心呵护二勘院国有单位的“金字招牌”。这年春天,他们与西北矿业公司合作开展了甘肃省肃北县—阿克塞县党河南山综合异常查证项目,主要任务是对肃北县党河南山的贾公台及野马南山一带的德勒诺尔等25个探矿权区块开展工作。机遇往往由细节引发。在这一项目设计中,二勘院的技术团队特别提出要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元素分析中加进铁元素分析;而以往1∶5万化探扫面分析中一般不包含铁元素分析。这一个细节,成为后来石板墩铁矿发现的契机。原来,这之前他们根据祁连山地球化学块体分析,对祁连山中晚元古代地层含铁层位有了详细的划分,这一理论经实践论证,说明偶然孕藏于必然之中,找矿突破是时刻青睐“理论—实践,再实践—再理论”这一科学法则。
果不其然,9月初,1∶5万水系沉积物化探扫面结果分析出来后,发现了明显的铁异常。9月8日这天,带着兴奋,项目负责张铖对扫面所圈出的铁异常进行了踏勘,在德勒诺尔东沟发现了两处铁矿露头,宽度在3~10米之间。发现这一矿体,大家欣喜若狂,干劲十足,不顾疲劳,连续作战。9月17日,张铖、刘相吉、张涛等人对西沟进行踏勘时,在已发现露头的西延方向又发现铁矿露头两处,经化验分析全铁(TFe)25.68%~38.08%,磁性铁(mFe)16.54%~26.89%,达到工业品位要求。这一喜讯迅速传到兰州院部。院长金治鹏、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张翔等领导果断决策,对该矿化露头加快揭露,扩大找矿成果。
深冬的祁连山深处,天寒地冻,风雪并作。然而二勘院地质队员们找大矿、找富矿的高昂激情感染了漠风,融化了冰雪,以至他们忘了季节,忘了饥寒。通过几个月的进一步追索和揭露控制,铁矿石资源量超过1.2亿吨的大型磁铁矿真容凸现。
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甘肃省继上世纪五十年代发现镜铁山铁矿后,铁矿资源上的新的突破。对于今后在祁连造山带中晚元古代地层寻找海底喷流沉积变质型铁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甘肃黑色工业基地的崛起增添了新的希望。为此被局、院各奖励50万元。同时,“贾公台金矿详查”也因成果丰硕获得全局地质找矿发现一等奖。
2009年二勘院认真论证、积极申请,承担了“甘肃省阿克塞县安南坝铜矿普查”省级地勘基金项目,该项目省地勘基金投入3018万元,面对这一重大而艰巨任务,局、院领导高度重视,从工作部署、工作质量各个环节都周密计划、严格把关,切实发挥地质找矿主力军的作用,力争取得找矿突破。
安南坝地处海拔4000米的阿尔金山,这里四季雪山压顶,交通极为不便。地质人员进出工区只能靠两条腿走,每天单程山路少说也有15公里。险峻的山路磨砺着双脚,也磨砺着他们的意志。在对已圈定的3条铁矿化带勘查中没有突破的情况下,重新及时调整找矿思路,在厅、局有关部门和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又进行了1∶5万化探扫面,并对已有的1∶5万化探成果分析和总结,进一步查证发现了20米宽的锰矿露头。这一发现,成为继石板墩铁矿之后,二勘院地质找矿方面再放“卫星”的重大成果。截至目前,安南坝青砂沟锰矿控制资源量已达2100万吨,达到大型矿床规模。
地质健儿,用自己的智慧、汗水、辛勤努力为二勘院十岁生日献上最美的礼物。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