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协作 共破难题
为民勤找水,责任重大;在沙漠区找水,风险巨大。中国地调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甘肃省地矿局大力支持这一项目,省环境监测院高度重视,组成由甘肃省领军人才、副院长、总工程师赵成为首的专家技术团队,对民勤相关地质资料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带领院水资源室主任贾贵义、副主任喻生波等10多位技术骨干,于2014年4月初奔赴现场会同民勤县水务局有关人员进行实地考察。
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虽然前人在民勤北部地区曾做过很多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有过探索性打井工作,但不是干孔就是矿化度极高的咸水,沙漠地带水文地质研究程度普遍较低,本次勘查区更属于研究空白区。且勘查区地质条件复杂,位于阿拉善隆起带,隆起带与民勤盆地沉降区之间的断裂切断了中上更新统含水层,使得靶区水量极其微弱,用当地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在这里打井“十井九枯”,其找水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工作区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常年风沙不断,昼夜温差大,生活和外业工作将会举步维艰。
怎么办?这支经历了无数次“急、难、险、重”任务考验的高素质、技术精湛的地矿铁军并没有气馁,也没有丝毫懈怠,总工程师赵成和水资源室主任贾贵义当即决定扩大研究范围,进行新一轮的专家会商讨论,并邀请中国地调局水工环中心专家李文鹏亲到现场指导。面对既有问题,从水文地质调查、物探方法、勘探技术、成井工艺、取水方式等各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并且依据他们多年的工作经验,最终将找水范围缩小至三个有储水条件的找水靶区。
靶区确定后,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立即责成水资源室主任贾贵义带领1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联合二勘院物探专家、水勘院勘探专家等,深入北山荒漠地区开展踏勘。4月底的北山地区,气候变幻莫测,工作人员发挥地质队伍“三光荣”传统精神,一边和恶劣的气候作斗争,一边开展工作。年过五旬的水文地质专家贾贵义,早在20多年前在原水勘院工作时,就在民勤打过20余个农田供水和人畜饮用井。他凭借在河西走廊丰富的工作经验,确定第四系地层厚度,据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特征,在山间小盆地和汇水洼地寻求突破。再据物探和水土分析成果判断地下水径流方向、水质矿化度、水位埋深,最终确定钻孔位置。
在老贾精湛的技术和敬业精神带动下,科室副主任侯燕军及技术骨干何斌、张伟在整个工作周期内始终坚守在野外一线岗位上,从前期的资料收集、工作部署、野外调查、勘查,到后期的工作协调、钻孔施工验收、资料整理、成果报告编制,认真负责,充满了对工作的热爱,使得整个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刚到单位不久的90后小伙子谢斌,无论是面对正午沙漠里面高达36℃气温的暴晒,还是夜晚的寒冷,或是帐篷里的闷热,都没有丝毫埋怨,不断向老地质队员学习,即使在严重感冒之后仍然坚持进行抽水试验;年轻技术人员郭军毅,不畏条件艰苦,整个夏天都在闷热又杂乱的帐篷里和钻机施工人员同吃同住,彼此交流经验看法,认真看钻编录,及时做好野外工作记录,并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最大程度保证了施工质量和安全。与此同时,在兰州室内参与综合研究工作的吴耀坤、陈龙等人员,在项目的资料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制图、工作协调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