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国家工程”
弄不清是人勤太阳早,还是太阳早赶得人勤,宝泉岭分局土地整治储备中心主任齐林才每天4点就起床,到6点钟吃早餐时,他已顺着水渠在稻田里转回一圈了。那天早上,为照顾客人,他硬是在农场招待所大厅等到6点多,我们才出发。
平展展的稻田也醒了,稻谷像刚梳妆打扮过似的,齐刷刷、绿油油的,昂首挺立、自信威武,仿佛接受检阅的三军将士。
四野寂静、辽远,空气清凉、多氧,用心倾听,大地仿佛轰鸣着生长的声音。我怦然心动,不由得蹲下身子,双手捧起一株稻穗,沉甸甸的,鲜嫩嫩的,扑过一脸庄稼的芳香。大地母亲啊,感谢你赐给它们生命和精神。爱的喜悦扩散开来,这才领悟齐林才主任每天4点钟早起的妙意,他是在晨露滚珠、花苞欲开时,与太阳抢着去赴一场大地之约、希望之约,然后揣着一怀的喜悦开始新的一天生活!
军人出身的齐主任为人豪爽耿直,办事雷厉风行。他说:“再转转我们的公园去。”
公园有什么好转的?盛情难却,迈步走向小镇唯一的公园。
公园的确没有什么特殊处,也不大,但却是农垦城唯一的公园,这里隐藏着农垦人的一丝自豪。
意想不到的是,在公园里我竟与一个故事不期而遇。
我们碰到了78岁高龄的“老农垦”李师傅。问到农垦,老人津津乐道。只是对自己的身份笑而不宣,只说原是搞行政的,1966年从部队转业来到北大荒。
不愧为老军人老农垦,李师傅矫健的步伐,令我这个小辈人汗颜,我喘着粗气紧跟上他,只为听他讲老故事……
“轰轰烈烈中,谁能想到一场场巨变带来一次次撕裂与阵痛。那是1979年初,开始于云南国营农场的知青大返城风潮迅速冲击全国各大垦区,是年春夏之交达到高潮。于是就在这一年,历时10年并造就整整一代知青的上山下乡运动终于宣告结束。占到北大荒总人数五分之三的54万知青一夜之间从黑土地上蒸发,失去了人声喧嚣的农场,不仅孩子们失去了老师,病人也失去了医生,就连进口的联合收割机也失去了驾驶员。黑土地陷入了一段苦痛的寂静中。
“紧接着,上世纪80年代,巨大的体制变革引发了一阵动荡,让留守农场的工人们再次人心惶惶,大农场解体变成一个个小的家庭农场,老职工们看着拖拉机被人开走嚎啕大哭。所有的职工不仅失去了工资,一切生活自理,还要负担承包土地一切生产的投入。黑土地一时失去了磅礴气势……”
黑土地的命运何止于此?
在一阵改造大自然、誓把荒原变良田的热浪过后,北大荒的林地和湿地面积减少了一半多,原始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大自然无情地向人们开出了一个巨额“罚单”:旱涝灾害频繁、江河泛滥、水土流失、风蚀沙化严重,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1994年7月的一次洪水,宾县就有8万亩耕地被淹没,20多个村屯被整体冲毁,逼得村民只好搬家。杜蒙县程地房子村村民们在泪水中离开了曾经水美鱼肥的家园,这个有着70年历史的程氏村落,被肆虐的风沙无情地吞没了。失去了森林植被的庇护,风蚀、水刷使原本平整的黑土地变得千沟万壑。
来自黑龙江省水利厅的一份资料触目惊心:全省已有140万亩耕地在14万条侵蚀沟的冲刷下消失了。曾肥得流油的土地因水土流失和严重沙化而日益贫瘠。黑土层厚度由七八十厘米变成二三十厘米,颜色也开始变黄,成了“破皮黄”“火烧云”。黑土区表层每年流失达半厘米至一厘米,地力明显下降,全省每年因此减产粮食达25亿公斤。
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周连仁为此惊呼:黑土区如果任其流失,再过50年黑土层将流失殆尽,“北大仓”将名存实亡!
忧心,忧心。北大荒农场人一直以开荒为国家生产粮食而自豪,可看到林子少了,鸟兽走了,沙尘暴来了,地越种越薄,粮越打越少,越想心里越慌。黑龙江国土人更是揪心,这样下去拿什么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
必须实施土地整治。
黑土地等待历史机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大规模的土地整治有三次。
第一次是上世纪60年代初,开展新修水利设施,解决农业灌溉。现在各地的多数水库和山坪塘都是那个时候修建的,目前还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第二次是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农业学大寨”掀起的改田改土运动,费了不少工,可也整治出了不少良田沃土,对今天的粮食增产增收起了不小的作用。
第三次,当属进入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土整治工作。原国家总理温家宝指出:“土地整治,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是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加强管理和指导,推动这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土地管理的政策法规,实施轰轰烈烈的农村土地整治行动。
2009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土地整治复垦开发,集中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实行田、水、路、林综合治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治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按照节约用地、保障农民权益的要求推进征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土地整治的具体任务,提出“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治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并把农村土地整治工程作为国家层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12项重点工程之一。
自然灾害影响,人为废弃闲置,耕作粗放,耕地碎小,布局散乱,广种薄收,城乡差别增大,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而且人地矛盾的形势日渐趋紧。一方面是人口不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为确保粮食安全,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必须进行土地整治,增加耕地面积。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还要占用大量土地,如果不进行耕地补充,18亿亩基本农田难以保证。
全国如此,黑龙江如此。土地整治,已是一项“国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