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正在崛起的金色大通道——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组看甘肃

河西走廊:正在崛起的金色大通道——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组看甘肃

河西走廊确是一块宝地,有着我们过去不认识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加快河西走廊的开发不仅是实现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小康的巨大举措,而且对国家新能源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也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

上篇:河西走廊作为丝绸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还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示范区”建设,河西走廊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发展优势

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介于南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合黎山、龙首山)间,长约900公里,宽则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行政区划包括甘肃的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5市,总面积约28万平方公里,约占甘肃国土面积的62%,大部分为戈壁沙漠地貌,为东南—西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故称河西走廊。

因其为古丝绸之路之要道,成为历史亮点,驰名中外。然而今天,它沉卧于西北大地,以优越的地理、地域、资源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默默地承载起新时代宏伟的历史使命,逐渐成为一条金色大通道。

2012年金秋,河西走廊迎来了一次历史性机遇。

8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就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他着重深入河西走廊,从嘉峪关开始,沿瓜州、敦煌、酒泉、张掖,一一调研和考察了各地的历史、文化、资源、能源、交通、建筑等元素,并深入工厂企业、科技园区、农村乡镇和文化单位,与百姓交谈,与企业经营者共论经济发展。贾庆林主席越调研兴趣越浓,他指出:“河西走廊确是一块宝地,有着我们过去不认识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加快河西走廊的开发不仅是实现甘肃与全国同步进小康的巨大举措,而且对国家新能源发展、矿产资源的开发也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他希望甘肃省委、省政府就如何加快河西走廊的开发进行研究。

一语惊醒梦中人。9月份,全国政协和甘肃省政协分别组织20多人的专题调研组,对河西走廊相关地方展开了深入调研,河西走廊呈现和潜藏的巨大优势再次浮出水面,以新的视角进入人们的视野——

地理位置居战略要冲。河西走廊深居内陆腹地,内部自成一体,形成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从战略地位来看,河西走廊在西北坐中联四,历史上曾有“河西者,中国之心腹”“欲斥西域,必固河陇”的公论。从区域发展来看,河西走廊既是甘肃振兴的“西翼”,又是联动大西北的“重心”,其发展层次和水平,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因此,河西走廊文化开发建设,经济上有利于向西开放,文化上有利于对外交流,生态上有利于筑牢生态屏障。

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巨大宝库。河西走廊的风能、光能资源极为丰富。其位于青藏高原的北支西风带上,是世界的风口,风源质量高,风向稳定,风力充足。据测算,河西走廊的年有效风能储量在800千瓦时/平方米,年有效风速时数在6000小时以上,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同时,该地区光热资源丰富,年太阳总辐射量为每平方米5800—6400兆焦,年日照时间长达3000—4000小时,比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多近2000小时。年太阳总辐射收入为50.2416—64.8954亿焦/平方米。境内风速年际年内变化小,许多地方都具备建设大中型风力发电站的良好条件。如果将河西走廊地区每年一半时间的风量利用,年可发电约4000亿千瓦时,按目前国内最低风电价格上网,年产值可达1800亿元。河西走廊平原区为温带半荒漠和荒漠气候,气候干旱,降水稀少(50~200毫米),蒸发强烈(大于2000毫米)。政协调研组调研发现,河西走廊土地优势明显,到处是茫茫戈壁滩,建设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装置,不用占用耕地草场、林地,既不要征地拆迁,也不需要消耗水资源,又没有污染,对生态环境影响甚微,且风能与太阳能在同地建设,可以叠加互补,优化电网负荷曲线。可以说,河西走廊是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巨大宝库,对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实现胡锦涛主席对国际社会承诺的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中非化石能源要达到15%以上目标的重要保障。以酒泉市为例,目前已建成装机550万千瓦(相当于全国风电装机总容量的10%)、光电装机24.3万千瓦,2015年有望实现风电装机2000万千瓦、光电装机200万千瓦,届时相当于在戈壁滩建立了一座“陆上三峡”。

矿产资源富集区。河西走廊的北山成矿带和祁连成矿带是我国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地区之一,也是世界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重要成矿带之一。石油、天然气、煤、金、铬、铜、镍、稀有金属、盐类矿产、建材非金属等蕴藏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核燃料的生产能力占全国的近一半,铀化工生产能力已占全国一半以上,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铜、镍等常用有色金属和其他稀有金属的重要成矿带和我国核能资源加工利用条件较优越的地区,为近现代我国资源能源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甘肃省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原省地矿局局长孙矿生介绍说,由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长期以来制约了河西走廊地质找矿的进展。1999年以来,随着国家实施地质大调查,甘肃的地质工作者通过艰苦探索,在河西走廊不断取得新矿新突破,在原有矿产资源深部和周边区域,又发现了一批规模较大、资源远景良好的矿产地。其中,铁矿资源储量和推测储量超过10亿吨。在金川镍矿深部又新探明了50万吨的镍矿储量。发现和证实华窑山、玉山具有大型、超大型白钨矿矿床。在马鬃山地区新探明含锰、镍、铜伴生矿藏10万吨以上。在北山地区新发现了具有大型、超大型前景的钨、钒、铌、钽、铷等一批金属矿藏。探明寒山——车路沟金矿等大型矿产勘查基地多处。在祁连山、北山等几个重要成矿带均不同程度发现新区、新类型,如发现的斑岩型铜矿——化石沟铜矿,矿化规模大,线索多,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

另外,河西走廊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河西走廊的盆地群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国陆上除了青藏高原盆地群外勘探程度最低、盆地分布面积最大、最有勘探潜力的石油战略接替区域之一。据有关研究,玉门油田处在一个大型地质旋卷构造的末端,它可能只是大储油构造中的一个很小区段,推测具有可观的油气资源前景。

绿洲农业异军突起。河西走廊地势平坦,一般海拔1500米左右。沿河冲积平原形成武威、张掖、酒泉等大片绿洲。自上世纪80年代国家实施“三西”建设以来,按照“兴河西之利,济中部之贫”的发展思路,河西地区农业开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建成了河西商量粮基地,为解决甘肃省自给平衡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河西5市立足自身实际,大力调整农业结构,走出了一条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的新路子。一是高效节水农业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底,河西地区发展节水灌溉面积665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60.3%。二是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制种业发展优势突出,年玉米制种种植面积150万亩以上,年产种量约5.8亿公斤以上,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需求的6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最具优势的玉米制种基地。啤酒花种植面积2万多亩,啤酒大麦的面积曾达200万亩,占全国产量的40%,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啤酒原料生产基地。同时,瓜菜总规模、日光温室瓜菜面积均居全省前列,成为全省重要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和国家“西菜东运”基地。

生态屏障建成规模。河西走廊属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西和西北部与库姆塔格沙漠相连,北和东北被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包围。整个区域地处三大沙漠的前缘地带,属典型的山地—荒漠—绿洲复合生态系统。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甘肃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河西地区发展,尤其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区域内广大人民群众兴修水利、种草植树、防沙治沙,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近年来,随着石羊河流域治理工程、疏勒河流域治理工程、黑河流域治理工程的批复实施,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连古城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退牧还草、退耕还林还草、天然草原植被恢复、牧草种子基地建设等重大生态治理工程的实施,区域内生态状况有所改善,成为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

文化资源源远厚重。河西走廊自古就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黄金通道,河西走廊5市分布着一大批世界级历史文化遗产。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远征河西、汉武帝通河西设四郡、唐玄奘西天取经,以及边塞诗人的千古绝唱,虽历经千年,至今仍为世人口口相传。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延续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宝库,其价值非凡,在世界文化、艺术和宗教史上享有无与伦比的盛誉。敦煌学,历百年风雨而成国际显学。嘉峪关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西起点,以“天下第一雄关”著称于世。

以嘉峪关为标志,河西走廊是万里长城现存最长、遗迹最多、形态最复杂、最能代表长城文化的地区。还有中国旅游标志、享誉海内外的马踏飞燕,世界最大的泥胎睡佛张掖大佛,蒙古贵族阔端与西藏地区宗教领袖萨班凉州会谈遗址等,共有不可移动的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遗产6100多处。我国正在申遗的丝绸之路的26个节点,6个在甘肃境内,4个在河西走廊,无疑,这是一笔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

下篇:近几年在快速发展的经济支撑下,河西走廊社会事业得到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正在向小康迈进,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景象。但是,从自然生态现状看,河西走廊已成为一条脆弱的走廊。2009年国家生态调研组在考察河西时指出,甘肃的生态建设关系国家国土安全、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如果再不重视,我们将既对不起先人,也对不起后人,因此,发出了“为甘肃出力”“拉甘肃一把”的呼声。近日,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组调研后提出,应把河西走廊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并就目前亟待解决和着力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加大对新能源基地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德水说,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亟待解决。一是河西走廊风光电发展较快,但配套调峰火电建设相对滞后,存在调峰火电与风光电发展不匹配的问题。二是电网建设相对滞后,跟不上风光电发展的需求,电网负荷不能满足大规模风光电接入的要求,影响新能源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就地消纳能力薄弱。所以建议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布局,将河西走廊统一规划为全省乃至国家的风能、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在二者发电容量分配、电网建设、调峰电源布局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国际陆路大通道建设意义重大。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驻会副主任、甘肃省原副省长石军提出,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建设国际陆路大通道,构筑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新格局。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内地与边疆、与我国西北周边国家的交流大通道。如今有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干线铁路和连霍、京新等高速公路经过,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疆煤外运”等工程的必经路线,其地广人少,利用成本低,对建设可靠便捷的能源资源运输通道,对向内地输送中亚、西亚及新疆的能源资源,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快河西走廊建设,对于全面拓展我国内陆地区与中、西亚的合作发展,争创我国向西开放的新优势,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地质找矿大有可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汤中立先生说,把河西走廊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考虑,有助于加强河西走廊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比较东部地区而言,河西走廊过去资源勘查程度不高,发现的重要矿产地、矿区的矿床勘探深度大多在300—700米之间,近几年对部分矿床进行了深部钻探,证实已知矿床的深部仍然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总的来看,河西走廊资源潜力巨大,需要投入大量的勘查、勘探工程,这项工作仅仅依靠一个省的力量远远不够,建议国家组织有关地质勘查机构,调集全国多方力量,开展会战,以切实摸清资源储量,重点加强油气、铁、镍、钴、铜、钨、钼、钒、铬及铌、钽、铷等资源的勘查、勘探,实现快速突破。

同时,要支持这一区域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河西走廊周边省区和国家能源、矿产资源丰富。酒钢集团、金川集团在合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方面已进行了成功探索。建议切实加强省际合作,着力打造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尽可能多的利用陆路通道,充分利用周边地区和国外的资源。按照着眼长远、合理开发的要求,建设一批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基地,不断提高能源、矿产资源供应能力和产业风险应对能力,维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生态危机已使河西走廊“命悬一线”,生态建设迫在眉睫。记者从省政协专题调研组的一份调研报告中看到,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沙化土地面积为1175万公顷,占全省沙化土地总面积的97.6%,风沙线东西长达1600公里,主要风沙口多达846处,风力侵蚀使沙区320万亩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风沙危害,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祁连山区冰川总面积1596平方公里,冰川储量787亿立方米,每年补给河西三大流域冰川融化水量约9.5亿立方米,占河西河川径流量72.6亿立方米的13%。近年来,祁连山等江河源头地区,草场退化、土地沙化,冰川融化退缩、雪线上升,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地区和党河流域的敦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生态建设已迫在眉睫。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这也不仅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生存的发展大计。”保护和治理任务十分繁重。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王乃昂教授接受采访时说:“河西走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对兰州、甘肃中部地区、内蒙古河套平原,乃至华北地区的环境质量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已经关系到国家的生态安全。”他指出,河西走廊气候干旱,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过去祁连山冰雪融水丰富,灌溉农业发达。现在祁连山生态问题的严峻性,充分证明河西走廊生态危机已全面升级,呈现全面围堵的局面,已成为河西走廊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要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打好水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整体战,全力打造生态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着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牧、还林、还荒地,退农还湖、还泽、还水道,退人还荒野、还湿地、还滩涂汊道。以人类的让步,换来生态的进步。

而全国政协专题组则向国家提出建议,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批复实施《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祁连山北坡水源涵养区生态补偿试验示范方案》和《祁连山区人工增雨(雪)体系工程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等8个项目,总目的是不断提高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加快黑河、石羊河、疏勒河等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把河西走廊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全国政协专题调研组调研认为,能源化工方面,支持大型能源企业参与资源开发利用,鼓励发展煤—电、煤—电—化、煤—电—冶产业合作项目,支持在河西走廊建设我国现代重化工基地。新能源方面,要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及核燃料、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高效能、低成本太阳能光伏电池等产品,建设大型风电装备、光伏产品的研发生产,将河西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清洁能源外送和就地消纳示范区。有色冶金方面,支持金川公司、酒钢公司在提升传统产业基础上,通过加大资源勘探力度,扩大资源储备,拓展产业领域,不断做大做强;支持钨、钼矿产品深加工,建设张掖钨钼生产基地。装备制造方面,围绕建立西部地区装备制造业基地,加快新能源装备、石油钻采、石油炼化、真空设备、矿用设备、新型大中型电机、电子信息专用设备以及军用设备的发展和技术升级,向高端化、规模化、系列化方向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业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方面,依托特有的农业生产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以及独特的光热条件,发展节水、高效、特色现代农业,加强棉花、制种、啤酒原料、草食畜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继续实施好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高效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工程。文化旅游产业方面,依托经济区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等密切关联的深厚渊源,以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不断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重点文物和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工作地合作与交流,加快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以丝路文化、民族文化、石窟文化、敦煌文化、航天文化为品牌,开发具有地域和民族特点的文化产业项目,以线串点,推进“丝绸之路”沿线景区开发建设,在河西地区实现资源共享、市场互动、客源互送。

展望河西走廊未来美好发展前景,我们仿佛又听到共和国原总理温家宝语意切切的声音:“绝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每年“两会”他参加甘肃代表团审议时,总谈起惦记甘肃的四件事情:民勤治沙,敦煌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祁连山冰川保护,黑河、石羊河沙化盐碱化治理。而这四件事情都与河西走廊有关,都与河西走廊的生态环境有关。建设河西走廊,已是上自总理、下至民众共同的心愿。

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