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地惠民

兴地惠民

贵州少地多山,民谣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连绵如涛的喀斯特地貌,群山林立,独自成峰。贵州人祖祖辈辈习惯与山打交道,你听,他们的口头语都多与山有关:上坡下岭,跋山涉水,七弯八拐,峰回路转,靠山吃山,在哪山唱哪山的歌……可以说贵州人一辈子的生活,就是与山对峙、和解、交响。

新一轮的对峙、和解、交响,从“十二五”开始。重点实施乌蒙山、武陵山、黔南(黔西南)石漠化区域等三个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其中,2012年初启动的《贵州省乌蒙山片区“兴地惠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是开山之作。

这也是省国土资源厅“替政府排忧,为百姓解难”的战略举措。工程涉及贵州乌蒙山片区10县(市、区)1镇,共37个乡镇。选择16个土地整治示范片区,建设总规模11.6万公顷,其中,耕地总面积8.66万公顷,计划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5.67万公顷,占现状基本农田面积的99%。拟利用290万方剥离耕作层“增土培肥”,改造草地、裸地、工矿废弃地、水毁地、滩涂,新增耕地面积3600多公顷;通过坡改梯、工程改造坡耕地、降低田土坎宽度,新增耕地2316公顷。

6月,省政府办公厅又转发了《贵州省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把管地、用地、造地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占补”两条腿走路,以探索一套实现占补平衡、向山要建设用地、向山要耕地、推进石漠化治理和村庄整治的新机制,实现保红线与保增长双赢互利的绝地突围。

此外,确定“十二五”期间全省建设600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20个万亩粮食生产基地。2013年,按照“先易后难、缺啥补啥”的原则,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160万亩。之后每年建设140万亩以上高标准基本农田。同时以全省5000亩以上山间河谷大坝(165个)及其周边15度以下坡耕地、水毁地为核心开展土地整治。

概括起来就是,将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放到全省发展改革的重要战略地位,把土地整治作为助推贵州经济发展的铁推手,向山要地,向水要地,高标准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