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鹏发现了安全岛
广东要率先搞原子能发电,这是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沿海城市将开放,香港回归众心所向,能源保障必不可少。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已经运筹在广东建设核电站的事。
众所周知,铀是一种放射性元素。核电站的建设非同寻常,它要防止泄漏污染事故,更要防止爆炸事件,选址是头等大事。
一个核电站的上马,得进行十多个专题的研究,而基础地质工作是最前沿的一项。其先决条件是远离人群、靠近水体、地域广阔,然后是地质结构稳定,避开活动带、断裂带、地震带。一句话:建设核电站,地质先行。
1980年,广东省政府着手组织有关地质、地震部门开展核电厂址的选址。在拟选地区进行区域地质、第四纪地质地貌、地质构造、地震地质及工程地质等多学科的综合调查研究工作。
说到这里,首先要向读者介绍一位当年地质部有名的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专家,他就是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所研究员、后来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胡海涛先生。
胡先生20世纪50年代曾负责三峡坝址的地质勘察,推荐三斗坪为三峡工程设计坝址。60年代中期,又主持了青藏铁路的选线及水文工程地质调查,成果获科学大会奖。他一生选定了大大小小50多个水电站坝址,在国内的知名度很高,水电部部长钱正英经常听他汇报,周总理也曾找他了解我国工程建设情况。广东要建核电站,水电部是总负责单位,钱正英部长自然想到了这位声名显赫的胡海涛。
广东核电站的选址工作就这样落在了以胡海涛为首的地质人肩上。胡海涛马上从地质矿产部地质力学所、地质矿产部562综合大队抽调精兵强将,与广东省电力设计院、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区测队等5单位的人员组成了以胡海涛为总指挥,易明初为组长,向祖廷、唐昌韩、董志国、钟利勋等18人为组员的“广东核电站地区区域稳定性综合评价组”。
核电站选址地质,在国外已形成一门新的应用地质学科,对于防震和工程地质有严格的技术标准,而在我国尚无先例;国人只好参照1975年4月美国核管理委员会联邦法规中“核电站地震地质选厂标准”等技术要求进行。
区域稳定性指标是核电站选址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所谓“区域稳定性”是指工程建设地区一定范围内,在内外动力的作用下,现今地壳及表层的稳定程度,以及这种稳定程度与工程建筑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由此可见,块体稳定程度成为区域稳定性研究的主要对象。
其次是活动断裂。在调查研究中,既要重视挽近活动断裂,但重点又是现今活动断裂,因为它与核电站厂址成立与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再次是地震烈度。地震是一种突变式破坏活动,是区域稳定性研究中特别重要的问题。需要把这一地区500年以内地震做统计分析,得出其地震烈度,然后做相应的加固处理。
最后是水文地质调查。核电站建设既离不开水,又不能选在地下水太发育的地方,要防止放射性物质通过地下水污染到别的地方。
评价组围绕区域稳定性这个核心问题,分别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对于这些多年从事地质工作的人来讲,这次任务是前人没有做过的,是一次挑战。
1980年10月,国庆刚过,时年已57岁的胡海涛亲自带队,与易明初、钟立勋一行从北京出发,飞抵广州,奔赴海边。
金秋十月,北方是秋高气爽,气候宜人,可是在广州,仍然太阳毒烈、高温闷热。他们的生活条件又极其简陋,睡着硬板床,吃着粗茶淡饭,晚上还要受蚊虫叮咬。
北方人到南方生活不习惯,加之当时月工资不到一百元,赶不上广州不断上涨的高消费,他们只好挑拣便宜的菜吃。于是,顿顿空心菜、白米饭,换个口味,就是炒粉,以致于钟立勋自那以后看到空心菜就倒胃,吃伤了。
生活环境的艰苦,他们都能过得去,最让他们无奈和尴尬的是,老百姓的不接纳。
起初,他们每到一地,不敢说是在寻找核电厂址,而说是在找矿,可时间一长,消息不胫而走。到了葵涌、大鹏一带时,老百姓都赶着让他们走,不租房子,不借东西。他们解释说,建设核电站为的是给你们和香港解决电源问题,老百姓说,干么不建在香港?面对如此窘境,他们只好在野外搭帐篷住。每天在烈日烤焦的岩石中穿梭,人的体能超量地消耗,生活上又得不到及时补给,甚至面对大海,却难找到水喝。我们这些“和平建设时期的游击队员”“祖国工业建设的尖兵”,怎么过起了这样的日子?
难怪有人因此失去了信心。
组长易明初总是信心百倍,苦照样吃,觉照样睡,活照样干。他以自己的行动给大家鼓劲:广东在等待,中央在等待,多少人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呢!
野外工作三个月后终于结束了,这年年底大家回到各自的单位整理资料。
第二次出征是次年的4月。年近60岁的胡海涛照常和大家一同出发。
熬过又一个炎热的夏季,他们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对地质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将工作范围缩小到与选址有密切关系的区域,进一步划分出稔山、平海、大鹏三大块体,再通过对这三大块体进行分析对比之后,确定大鹏块体是最为理想的。
可是大鹏块体范围较大,核电厂址到底应该坐落在哪里?
根据核电站厂址应选在沿海海岸地带的要求,项目组人员又在大鹏块体西海岸和东海岸沿岸的8公里范围内进行挽近活动断裂、地震及岩体完整性研究。这是精度极高的最后攻关了。经过研究最终得出,其东海岸排牙山半岛南岸燕山期花岗岩体(包括大坑和凌角石)是安全可靠程度最高的“安全岛”,可作为广东核电站厂址。
这是个突破性的结论。它是李四光“安全岛”理论的应用和发展。
所谓“安全岛”,是一个相对概念,指在强震区出现弱震区异常的地区。再通俗地说,就是指地层活动地带中的相对稳定地区。安全岛理论对解决复杂工程地质问题有更直接、更现实的意义。
今天的大亚湾核电站核岛就是当年选定的大坑。大亚湾从1994年并网发电以来安全运行12年,事实证明了当年地质工作者的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参与这一项目的广东区测队(今广东佛山地质局)的老地质工作者至今记忆犹新,为了确定这一结论,他们付出了多少鲜为人知的艰辛和坎坷呵!
广东区测队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已经积累了近30年的全省区域基础地质资料。当广东省电力设计院负责广东核电站的选址工作后,他们就首先邀请省地质局区测队参与。
可是那时地质系统国家计划内任务满载,接到参与核电站选址工作邀请后,区测队内部着实感到为难。干吧,核电站选址要求严格,技术含量高,万一选址选不到安全岛上怎么办?不干吧,在广东选核电厂址,岂能不把他们这块被大家公认的好钢用在刀刃上?这么一权衡,大家形成一致意见:“干!”
从此他们和核电站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80年至1982年他们在广东核电站选址中围绕“老构造活不活动”问题,先后进行了1∶20万、1∶5万、1∶5千、1∶2千的地质填图。
熟悉东南地质的人知道,在中国东南沿海地震区的政和—海丰地震带内,有著名的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的莲花山活动断裂带。在广东选核电厂址,首先要避开它,至少要远离断裂带25公里以上。那么在大鹏附近、排牙山一带有没有断裂带,就成了格外关注的焦点。他们通过1∶20万的区域调查证明没有,而同时参与的另一单位提出有。区测队总工、项目组技术负责人梁钧球特地制作了一张有三块黑板大的图放在地上,把所有跑过的点、做过的工作都在图上标示出来,甚至把各个点采集的几百块标本对应地摆到图上。尽管如此,有的专家还是不能认同。核电站建设是百年大计,地质工作马虎不得呀!
这种学术之争,甚至传到国务院,引起了中央高层的关注。
本着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梁钧球他们七上排牙山!
排牙山是一个三面临海、一面扎在陆地中伸向大海的半岛,海拔八九百米高。可不能轻看这个数据,在海边,海拔就是绝对高度,可不像在内陆,即使海拔四五千米,实际相对高度可能只有几百米或一千米。
排牙山,听这名字,就可觉出它的险峻。这排牙山,真的像一排牙齿矗立着,陡峭,险峻,从航拍照片看活像是断裂带。山上切割深,灌木丛加上小山藤,每走一步总是拉胳膊拽腿的。为了确证断裂存在与否,梁工已经六次爬上排牙山做了反复的观测研究。没有想到,最终费了老鼻子劲制作出超大幅地构造图,还是没有说服专家组。
这次,梁工把先前所取的标本与实地一一对应介绍给专家看时,大家终于信服了。原来有争议的专家和同事是把钙硅角岩误认为是构造岩。胡海涛说区测队工作最扎实,成果最可靠。
风雨过后的彩虹,鼓舞了广东区测队的士气,也证明了这支地质队伍历经几十年顽强拼搏所锻造的过硬本领。
优异的业绩也给他们带来不菲的效益。他们从广东核电站选址项目中挣到70多万元。这笔收入在80年代初期是相当可观的,全队上下为这个数字着实兴奋了好长时间。队领导践行当初的诺言,用这70多万元修建了两栋家属楼和一栋办公楼,解决了100多户职工的住房困难,改善了机关办公条件,选址项目也开辟了这个队走向市场的道路。
从此,广东区测队继大亚湾核电站选址后,又先后参与了岭澳、阳江、大丰、台山以及北江、韩江、西江核电站的选址。伴随着广东核电事业的发展,他们以老带新,已有三代人奉献于核电事业了。
在历史的变革中,广东省地质局区测队更名为广东省佛山地质局。如今在核电站的选址领域,他们已独领风骚。不仅在广东,甚至福建、辽宁、山东等省寻找核电厂址时,人们也都找佛山地质局。“核电站选址”已经成为佛山地质局的一张王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