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灭“磨头”

消灭“磨头”

1号机长张金平,是一位70后,参加工作整20年了,一直在野外一线。原干工程钻,今年7月份,被调集来北山项目上。7月1日开赴北山,就吃了一个下马威。当天下午6点他带10名钻工从玉门市出发赶往北山,不成想,半道上拉设备的大卡车一只轮胎掉了,坏在路上。90后闫勇勇与司机只好在车上坐了一夜。张金平他们凌晨2点到达项目部后,以汽车为墙,用车上的大水桶围成一个小院子,扯下车上的行李,就地而睡,天亮后才开始卸车搭帐篷。当张金平去玉门找修理师傅返回大卡车抛锚地时,戈壁的毒日头正肆意地炙烤着大地,只见小闫和师傅光着膀子,坐在仅有一米之高的山堆背后乘凉,又饿又困,像晒蔫了的茄子,只是,没发一句怨言,积极帮助把轮胎换好,赶到驻地。

张金平在钻机干了20年,数北山项目最难。他说,过去打金属矿产岩心钻,岩心采取率达到75%~85%就达标了,北山项目却要求达到90%,而我们自己要求达到100%。且过去用聚丙烯、膨润土等调制的泥桨护壁,打起来光滑顺溜,北山项目因为是高端的地下实验室,要求不能附带任何化学元素进入地层,只能打清水钻。

1号机刚开始施工35号孔时,怎么也不习惯,钻杆与孔壁间的摩擦造成钻杆抖动很大,钻一会就得停下来冲洗排除岩粉,排一次得1小时,效率很低。且打到200米深前,就出现了6个磨头,照此计算下去,600米深的孔,不得了,远远超出要求。大家心急如焚,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从技术上精益求精,通过认真试验总结,通过降低钻速、稳钻慢进,越打越顺,200米之后才产生了2个磨头,一口气顺利施工到600米。别的钻机也一样,你追我赶消灭“磨头”。没有磨头就是技术象征,就是质量标准。

此外,北山项目地质编录也要求严格、细致,甲方要求在岩心棒上画基准线,20公分一画,10公分一标,技术员又要画编录又要画基准线,任务重。光《钻孔地质设计书》纸质的一份、电子的一份,年轻的技术负责车富军和总工张军强、技术员谢斌等人,干脆将电子设计书下载到手机上,班上班下、吃饭睡觉,随时随地瞄上几眼,用他们的话说“边学边干,一刻也不敢麻痹”。

采访时,大家长长地吁一口气,说当初觉得“项目严格到苛刻的程度”,回头再看觉得付出了许多也收获了许多。80后的彭忠柱说,今后国内钻探方面什么项目我们都敢承接了。

这就是压力变动力的结果。小小的项目部,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技术攻关氛围,经理陈明军说,自从制订了后,一直执行,只要一遇到问题,停下来解决,无论思想上、技术上,一点都不姑息。此一招儿,可谓北山项目首创的管理办法,今后可推广应用到各个项目中去。正是凭借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8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北山项目第二批深孔钻施工组织设计评审会上,5个专家惊讶地表示:“没想到二一三大队有这样高的钻探水平。”

初冬的一天,记者深入北山进行采访时,甲方一位现场负责人带记者到各机台看了看,他说,二一三大队的钻探队伍从管理到技术到质量都是做得最好的一家,有望双方长期合作下去。这不,除了钻探项目,下半年,该队测绘院孟院长带着人马带着无人飞机登上北山,承担北山地下实验室候选场址深部环境钻探工程项目的航测任务。

初冬,北山的风雪格外劲道,尤其夜晚,天地黑得干净利落、彻头彻尾,唯有机台上、井架上、项目部的灯光点点,当班的、加班的、休息的,各从其序。风阻止不了什么,雪也覆盖不了什么。半夜,帐篷顶呼扇呼扇,有人被吵醒,起来压压墙角,生怕帐篷被掀翻。有人在轻微地咳嗽,兴许想起了亲人。风一夜劲吹,待到天亮,人人床铺上,被子上厚厚地覆着一层沙土,抱到帐篷外抖抖完事。早饭后,各接各班,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因着核地质人的奉献,无言的北山,将默默地托起国家一项宏伟规划的实现。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