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赶时间于大亚湾

追赶时间于大亚湾

以胡海涛为总指挥的五个单位的地质人协作共进、科学严谨地为广东核电站选出了理想的厂址,使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按照于1991年发电的计划紧锣密鼓地起步了。接下来,当务之急是解决废料处置的问题。

核电站的废料处置厂是核岛之外又一个至关重要的主体工程。1986年4月发生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泄漏事故,也是人类利用核能的一大悲剧。它给中国的核电站建设敲响了警钟。

我国核电厂的废物排放是严格按国家制定的标准进行的。固体废物,完全不向环境排放;由放射性液体转化的固体也不能排放,全部储入核电站厂废物库;核电厂工作人员的洗涤水之类低放射性废水,要经过处理经检验符合国家标准后,才能排放;气体废物要经过滞留衰变和吸附过滤处理,才能向高空排放。

于是在大亚湾核电站废料处置厂的选址上又杀出了一匹“地质黑马”,这就是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院。他们为大亚湾核电站废料处置厂建设争取了时间。

1989年年底的一天,广东大亚湾核电有限公司工程部的领导胡金熊,给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院总工程师赵竹占打电话说:“赵总,恭贺新年呀!”

“胡头,听说你们任务很紧,还有心思过年呀?”

“真算让你说着了,我们现在正为核废料处置厂的位置着急呢!怎么样,老兄,请你亲自出马,带上队伍,用物探的方法给我们帮帮忙。”

赵竹占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赵竹占自从1967年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就来到了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院工作,先后承担和主持了海南美兰国际机场、香港—深圳跨海大桥等几十个工程的基础勘察,曾五次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是浙江省工程物探勘察院的技术权威。接到这个邀请,赵竹占立即向队领导做了汇报,队上认为核电站是国家重大工程,我们参与建设,责无旁贷,即刻组建了16人的“大亚湾核电站废料处置厂物探项目组”,迅即南下,接受一项新的挑战。

赵竹占一行就在距离大亚湾核电站只有5公里远的岭澳—长湾一带4平方公里范围内展开了物探工作。这批地质人在距离工作区10公里远的一个小山村租屋驻扎。由于车子开不进去,他们只好每天扛着机器进出。五六种仪器以及电缆线、军用被复线等足有五六百公斤,就这样扛上扛下。他们用电法、磁法、地震、放射性、井中波速测试等方法进行了大比例尺勘察。

他们是怎样追赶时间的?当时身为项目负责人的赵竹占说,大家的工作热情非常高,做事你争我抢,分工各负其责。谁也不记得搞大亚湾核电工程还有星期天!这个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魏玉伦,时年已经55岁,是组里年龄最大的,可他自告奋勇到项目组来。按照分工,他本可以呆在驻地,搞好后勤就可以了,可是老魏哪里能呆得住?这里为临海低山地形,灌木和野草密布,纵横交错,有一人高。在这灌木丛中如何测线?项目组只好雇佣民工在每条测线前面砍开半米宽的路来。老魏担心民工开路方位有误,就亲自带头砍。55岁的人躬着身子开路在前,汗水浸湿了衣服,灌木拉破了裤管,划破了手臂,他没有停歇,没有叫苦。大家常常被老魏的这种精神鼓舞着。

大亚湾核电站发电在即,废料厂选址任务十分紧迫。为了不影响工作进度,1991年春节项目组都没有放假。当省地质厅得知这一消息后,大家甚为感动,于是厅政治部主任高敏一和物勘院副院长张展鹏带领慰问组年三十赶到大亚湾,与项目组的同志一起吃了年夜饭。大年初一早上,老魏说,今天休息一天,大伙一块儿包饺子。年年过年,岁岁不同,这支地质人,在远离亲人、远离家乡的岭澳荒野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他们与大亚湾的建设者们共同感受了即将崛起的大亚湾的特殊节日。

凭着丰富的经验高超的技术,凭着高度敬业、勇于吃苦的精神,浙江地质人提前两个月完成了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任务:在岭澳—长湾一带选出了三个备选废料处置厂厂址。

这个项目报告,提交评审时一次性通过,并得到评审组几名法国专家的高度称赞。他们说,这么短时间内提交如此详尽规范的地质资料,太不简单了!废料处置厂厂址的确定,保证了大亚湾核电站按期投入运行。

碧海蓝天,绿树鲜花,鸥鹭低飞,人影匆匆。倚山傍海的大亚湾核电站倚着这独特宁静的地势,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核工业基地,令国人无比自豪。

大亚湾核电站一角

站在大亚湾的山头,向东遥望,是稳中求进的大亚湾电站,向西看,是正在快中求进的岭澳一期、二期工程。整个大亚湾基地给人的感受是祥和、整洁、生机蓬勃。

自从1991年并网发电以来,每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其中七成电力供应香港。通过核能发电,使得广东和香港两地每年减少燃煤消耗37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90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7万吨,减少一氧化氮排放3万吨,减少空气中的尘埃数千吨,有效地缓解了“温室效应”和酸雨形成。

今天享受生活的人们,你们可曾知道,当年是谁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是谁在这片海边种植下生生不息的希望,令其生长出源源不断的能量?大亚湾核电站的广东电力设计院总工刘建良,带着我来到一个能鸟瞰全厂的地方,指点着远处的核岛和厂房说,核电厂的地基上,渗进了许多建设者的汗水,印入了许多奋斗者的足迹,其中地质人就是敢为人先的拓荒者。是他们带走了荒凉,种植了希望,使我国的核电工业梦想在大亚湾这个美丽的海湾,实现了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