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1日

2011年8月1日

这是甘肃地质人在舟曲首战告捷的日子,离那场灾难周年只差几天。为了这一战果,一年来全省近千名地质工作者云集小小的舟曲,一个人就是一个故事。

三眼峪项目是省地矿局承担的实施工程中任务最重的,也是承担单位二勘院有史以来承担的最大工程施工项目。

项目中标后,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多次召开院长办公会议专题部署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院长金治鹏、党委书记王汉林及班子其他成员一趟趟地赴舟曲实地调研。他们充分认识到要胜利完成这个项目,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项目团队。院党委首先把党组织建在项目上,舟曲项目党支部成为地灾治理现场的“龙头”。

项目一班人马到达舟曲现场后,眼前的场景令大家头皮阵阵发麻:三眼峪沟一片废墟,断壁残垣、破衣烂帽、残盆碎瓦,充斥着腐尸味,熏得人发呕,天天有人在这里嚎哭、刨挖……人声杂、头绪多、任务重,条件艰苦,施工环境十分复杂,24名党员要成为飘扬在这艰苦环境中的一面面旗帜。

张宏强被推选为项目党支部书记。他研究制定了8条纪律、6个不准,公布出来,做到关口前移,预防项目实施中有可能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争先创优活动,设立了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建立了党支部活动园地;结合各阶段施工任务,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党员开展政治学习和业务交流,共克时艰。

老张性格内向,总是默默地身先士卒,甚至每天早早起床,帮大师傅把水烧开,把院落收拾干净。5月下旬,同事们发现老张情绪异样,一问才知他年事已高的老母亲病重住院,为了工作,他没请假伺候老人,可心里一直愧疚着、惦记着。

院政治处主任、舟曲三眼峪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张恒堂是党支部的编外成员,今年五十有七,按说也到了该解鞍卸甲静享清福的时候了。可面对舟曲这项艰巨的任务,张恒堂毫不含糊,自告奋勇提出去前线蹲点;恰巧,儿子这次也被调派到舟曲项目上,家里留下体弱多病的妻子唱“空城计”。5月初他第一次去舟曲,走在半路时,接到电话说妻子在家摔了一跤。但张恒堂只犹豫了一下,就打电话让办公室的同志们去照料,又继续前进了。

副院长兼工勘公司总经理冯亚中是前线总指挥。“8·8”特大泥石流刚一发生,他便率领应急排查组,奔赴舟曲开展县城北关、月圆村、三眼村、大眼峪沟和小眼峪沟地灾排查,受到了部、厅、局领导的高度赞扬。这次三眼峪治理工程开工,冯亚中干脆就长住在了舟曲,及时解决和处理施工现场遇到的各种问题。

7月20日,盛夏的舟曲烈日炎炎,热浪涌动。下午5点40分左右,天气突变,三眼峪沟道内骤然刮起一阵强风,漫天黄土恣意飞扬,顿时,三眼峪第四项目部驻地3间彩钢板房屋倒塌,屋顶被掀飞到20米外,临时低压供电电杆被刮倒……冯亚中带领指挥部人员下去察看,从容指挥应对。由于处置得当,不仅无人员受伤,而且没有影响工期。

技术质量部是重点部门,被设为党员责任区。副主任李文彦是党支部组织委员。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帅气、热情、谦逊。他说厅局领导对舟曲项目提出“优质、高效、廉洁、安全”八字标准,前两项就落实在我们技术质量部,压力太大了。舟曲项目使他们遇到不少新的技术问题,比如拦挡坝过去没有施工过钢筋混凝土坝,三眼峪沟道松散物厚,基坑开挖时特别容易塌方、浇筑时容易浇模,开工前,他与总指挥及技术部主任一道把能想到的问题都做了应对准备,并请水电设计专家现场指导。技术部11人,多是还没有结婚的“80后”,李文彦不仅要在技术上指导,还要在心理上辅导,因为这是一个特别的“战场”,开挖基坑以来,几乎天天挖出尸体,带给年轻人的心理负担和刺激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

三眼峪项目只是省地矿局从事舟曲地灾治理的一个缩影。其实,每个工程项目部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共同谱写着地质人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大情怀。

时光飞逝,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中,全国人民深情的目光从来没有离开过舟曲,地质工作者更是以凝练的地质精神、以博大的奉献意识和舟曲情怀,全身心地投入舟曲重建的每一项事业,融入舟曲的浴火重生中。

8月1日,舟曲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第一阶段任务的圆满完成,是中国地质工作者为舟曲人民献上的一份厚礼,也是为一年前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遇难者献上的特殊缅怀。甚至,他们来不及休息片刻,又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了第二期18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中。

相信,两年后,一个崭新的舟曲必会耀目崛起……

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