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棚户情——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改善职工住房记
“快,选房去!”6月9日,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天水矿产勘查院职工期盼多年的住宅小区“地质佳苑”开始选房了,老少难捺激动之情,见面就彼此招呼一声。院子里像过年样热闹,脚步匆匆,笑脸盈盈。
半天功夫,第一期备选的300多套房子就“名花有主”。或举着刚刚按过手印的红指头,或捧着购房协议书,职工三五一伙儿纷纷讲述着对甘肃省有色地勘局及整个行业的感恩。
有色天水矿产勘查院是一个老牌地勘单位。摊子大,困难多,尤其是职工住房欠账多,1400多名职工分居在远离天水市区的赵崖、社棠和开发区三个基地,且都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修建。仅赵崖基地就有120多户职工还蜗居在破旧低矮的棚户区、筒子楼危房里,有的退休职工由于没有住房只好回了原籍老家。职工怨声载道,领导忧心如焚。几届局、院领导班子都曾四处奔走,试图解决职工住房欠账问题,无奈因规划和土地等种种困难一直没能实现。
2008年12月11日,寒风凛冽,大雪飞扬,上任刚1个月的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查局局长侯云生到天水矿产勘查院调研工作。班子所反映的职工住房问题引起了新局长的极大关注。他顶着风雪先到赵崖基地棚户区察看。
这个棚户区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三排6栋平房里住着57多户职工。只见蜘蛛网一样的电线横七竖八地挂在房顶、墙壁上,墙面乌黑,墙体破旧,狭窄的通道只能一人单行,出行不便显而易见。年过七旬的退休老职工张守裕,是矿产勘查院1958年于陕西凤县八方山建队时就在的“元老”,数十年中,先后转战全国多个省市,参加过邓家山铅锌矿、崖湾锑矿、张川陈家庙铁铜矿等许多大、中型矿床的勘查,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年轻时,他常年野外奔波使他无暇照顾家人,退休后,与常年卧病在床的老伴仍然住在狭小昏暗的房子里,空间杂乱拥挤。“如果能住上有卫生间的楼房,就方便多了!”说到住房,老人的目光里满是殷切期盼。
赵崖生活基地的筒子楼,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初,住着50多户职工,没有卫生间。水泥脱落,砖头外露,黑乎乎的楼道里堆着乱七八糟什物,2008年已被鉴定为危楼。当侯云生走进工伤老职工卜永宁家中时,窄小逼仄的空间让他心里格外沉重。卜永宁激动地拉着侯云生的手说:“二十多年前,在邓家山铅锌矿大会战中,我负伤截掉了一条腿,因为住房紧张,一直住在这里。这些年周围的高楼大厦起了一栋又栋,我们的住房却一直没有变化,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能住上像样的房子!”老人的话,句句敲在他的心上。
另一个生活区,洪守斌等职工家里的情况大同小异。两代或三代人挤在一起,部分职工因无房居住退休后就转回了老家,新来职工因无房而四处打游击……这一切,就像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侯云生的胸口。地质队长大,学地质、干地质的他,饱含深情地说:“我们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大半辈子在深山戈壁栉风沐雨,到晚年连个像样的房子也住不上,这是我们当领导的没有尽到责任。”
调研归来,侯云生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眼前时时浮现出天水矿产勘查院职工期待和信任的目光,他郑重承诺:一定要让这些还在棚户区、筒子楼和危房里的地勘人尽快住上新居!
情系职工安居梦。侯云生与天水矿产勘查院领导携手共破职工住房难题。当他了解到申请建设用地办理手续复杂、困难重重时,一方面建议局党委向省国土资源厅反映天水矿产勘查院职工住房问题,一方面多次与院领导向天水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恳请他们助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侯云生的积极努力和各级领导的关怀下,2010年4月,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张力学、天水市常务副市长柴金祥等领导专程到天水矿产勘查院实地调研。当他们看到曾经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地质功臣仍住在破烂不堪的棚户区、筒子楼时,张力学、柴金祥被深深震动。柴金祥表示,天水市委、市政府将对天水矿产勘查院今后在地质找矿、项目建设、用地保障、住房改造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君子无戏言。2010年12月,天水市人民政府批准在麦积区马跑泉镇黑王村征地,建设天水“地质佳苑”小区,彻底解决天水矿产勘查院和省地矿局一勘院职工住房问题。征地难题破解了,天水矿产勘查院职工住宅建设迅速拉开大幕:2012年3月17日,“地质佳苑”隆重奠基。天水市四大班子,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力学,省地矿、有色地勘局、煤田地质局、核工业地质局的局长出席奠基仪式并挥锨培土。侯云生一向严肃的面孔上,绽出舒心的笑容。他在致辞中表态:一定要把“地质佳苑”建成真正的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阳光工程、精品工程!让每一位入住的天水矿产勘查院的职工都舒心满意。
(此文与何成良合写)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