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活 出手快 眼光远
思路是思维的轨迹,是行动的指南。二勘院成立之初的2004年,地质事业正处复兴之“前夜”,公益性地质与商业性地质开始剥离,从部到省,成立了从事公益性战略性资源调查的地调局、地调院,而更多的地质队伍的“战场”则转向商业地质领域。成立之初的二勘院家大口多,两千多职工的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计划内项目锅大米少,怎么办?想方设法从市场上找项目。他们掘到的第一桶“金”就是一举竞得青海省人民政府公招的480万元的矿调项目。区、矿调是当时这批物、化探“地质”人员的劣势,过去该院从未涉足,但为了生存,地质技术人员硬是用两年时间啃下了这块硬骨头。这一项目大大增长了地质技术人员的信心,稳定了“军心”,也让二勘院地质勘查公司打了一个翻身战,由此,开启了地质找矿、主业强院的漫漫征程。
矿权是地勘单位的命根子,是当前地勘单位生存的基本饭碗和保障。该院从长计议,超前谋划,成立了院矿权办,充分发挥院二开室及全体地质人员的力量,从地、物、化、遥等资料中筛选靶区,多渠道多方法申请了一批矿权。在全省整顿矿业权停止登记期间,又紧紧抓住机遇,从国土资源部申请了一批矿权,为实现地质找矿突破和多渠道争取项目创造了先决条件。
在找矿思路上,二勘院仅仅抓住国家整装勘查、在重点成矿带加大勘查力度这一契机,做出三项调整和部署:第一,转移战场,在空白地带开辟新区。5年来,该院逐步向中祁连、南祁连、阿尔金、北山地区开辟了一大批新的找矿新区!第二,围绕国家急需矿种,开展多矿种找矿,打破过去围绕金、铜、铅锌等贵金属、有色金属打转转的惯常思维方式,从而实现了在铁、锰、钛磁铁矿等矿种上的突破。尤其是红柳疙瘩井钛磁铁矿的发现,为甘肃省在钛磁铁矿矿床储量史上填补了新的空白。第三,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走出甘肃、走出国门,开拓地质市场。不仅走出省门,在青海、西藏、新疆、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争取开辟地质市场,甚至走出国门,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都留下了二勘院地质勘探者的足迹,创下了不菲的业绩。
铁的事实证明,他们当初的决策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10年来,该院先后发现金、银、铜、铁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30余种,发现各类矿床(点)200余处,评价矿产地120余处,提交可供国家开发利用的矿床26处,累计提交金资源量80余吨,铅锌资源量40余万吨,铁矿石资源量1.2亿吨,锰矿石资源量2100万吨,其他矿种资源量若干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