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果来自好传统
院长丁书宏赴(左一)野外检查指导工作
甘肃省地矿局四勘院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古丝绸之路重镇酒泉市。几十年来,四勘院包括共和国前总理温家宝在内的几代地质工作者为之无悔地奉献着青春和热血,向国家提交各类地质成果报告1351份,探明大、中型矿床83处(含伴生矿),发现并评价钨、铅、锌、铜、铁、锰、金、硅灰石等28个矿种的矿产地430余处,部分已被开发利用,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偏隅居远,远离尘嚣。四勘院不仅有着光荣的历史,几十年来也形成院风淳朴、工作踏实、干事创业氛围浓厚的优良传统。
院长丁书宏介绍说,四勘院坚持地质立院。从工作部署到项目实施,紧跟国家形势,地质找矿方向围绕国家紧缺矿种,重视基础研究,在全局最早成立二次资料开发室,盘活家底,向老资料要线索要矿点,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做法是完全正确的。
院原总工程师王志恒、高工赵恩厚20多年退而不休,奉献余热,对年轻人传帮带,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两位耄耋老人,每天与其他职工一样坐大巴车上下班,他们头发花白,却步态坚定、精神矍铄,形成四勘院独特的企业文化,成为该院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了他们,四勘院形成老中青的技术团队,像一支训练有素的职业球队,前锋、中卫、后卫,配合得严丝合缝。丁院长举例说,前两年当卡瓦大型铁矿矿区的勘查接近尾声时,院里就向技术人员拉响预备铃:下一个卡瓦在哪里?院二次资料开发室的同志们默默地着手物色新的靶区,在选区、立项、新矿种转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恩厚时常凭借一把长尺,给年轻人在南、北两山的矿产图上行云流水般地比划、讲解,对上面的每一个矿点,每一块区域如数家珍,让年轻的同志如身临其境一般。赵工由一个个矿点联系到一个大的成矿区,再由若干个成矿区联系到一个成矿带,详细地分析了什么样的成矿区带对应可能形成什么类型的矿床,分析得鞭辟入里。他由点到面的分析总结让年轻同志受益匪浅。老专家的言传身教,使年轻人不仅学到了专业方面的知识,增长了见识,还感受到了老一辈地质人孜孜不倦、求真务实的敬业和对地质事业的执着精神。而这种执着让年轻一代很是着迷、向往。前两年,在局团委举行的“传承五四精神,讴歌地质情怀”的演讲比赛中,四勘院的一位年轻人动情地讲到:“每次出野外,当我望着王爷爷、赵爷爷他们被六七级的寒风吹皱的后背衣服,就捏紧拳头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成长为像他们那样的人,为地质事业奉献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