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地突围
贵州省“五年全力总攻绝对贫困”的战役,以“绝地突围”打响第一枪。对象就瞄准了山,向山要地。
首战场摆在了织金县。我便由贵阳直奔织金。
一路上,可见喀斯特地貌发育,地势节节趋高,一座山对着一座山,座座特立独行。看不到多少田野,看不到多少庄稼地,我心里直犯愁:农民吃什么呀?
后来,我从《织金县志》查到,织金位于乌江上游,是战国时期夜郎文明的发源地,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海拔最高2262米,最低861.5米,为高海拔岩溶地区,碳酸盐类岩石极为普遍,约占总土地面积的82%,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形态多样,溶蚀洼地、溶蚀谷地、岩溶丘陵以及峰林、石牙、溶洞遍及各地。有堪称世界之最的高旱位溶洞——织金洞,长达13.5公里,规模宏大,景色壮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高山、陡坡、丘陵地多,平地只占总土地面积的3.5%。
织金的耕地资源短缺,不言而喻。《织金县志》中,描述织金的自然资源丰富,其中说到矿藏资源丰富、动植物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唯独没提土地资源。看来,织金人自古就没有地种。
织金的土地资源,现在是个什么状况?
得问“土地神”——国土资源局呀!但到了县国土资源局楼下,我心里有点泄气,看着台阶两腿发软。
那是一幢很破旧的八层楼。没有大门,楼梯口安一个卷帘门权当大门。卷帘门没有完全拉上去,斜露出一角,样子很旧,水泥楼梯豁豁牙牙,二楼楼梯拐角处的窗玻璃还掉了半拉。
上到六楼,亮堂干净多了,楼梯及地板贴了瓷砖,楼道装裱了宣传栏,土地法、国土管理职责、国家领导人指示、先进典型,国土的气息蓬蓬勃勃散发出来。
原来,织金县国土资源局与别的单位两家同在一幢楼,五楼以下是别人家,五楼以上是国土资源局。
在我以往的经验里,基层国土局的办公条件一般都比较优越,织金县的办公如此紧张,一般来说不外乎两点,一是地皮紧张,二是资金紧张。
织金县国土资源局局长王伟详细介绍道:织金是人口大县、资源大县、旅游大县。全县土地总面积28万多公顷,人口67万多,全县有100多个煤矿,探明的无烟煤储量129亿吨。比煤矿更宝贵的是磷矿,探明的资源量达15亿吨,其中重稀土有40多万吨。遗憾的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0.76公顷,全省人均0.46公顷,织金却仅有0.27公顷,少之又少;耕地中旱地比例极大,有9.51万公顷,水田则只有0.97万公顷;旱地中,15度以上耕地5万公顷,占了耕地的一半;石漠化现象严重,达13.43万公顷,又占了总土地面积的近一半;未利用地中,近三分之一的裸地因缺失土壤层难以利用。
“我把后两句复述一遍,是不是这样:土地面积的一半为石漠化,这一半中,又有近三分之一难以利用。”
“对的。”
我在王伟局长脸上愣了两秒。一是惊奇怎么会是这样呢?二是惊奇怎么这样的环境中,局长能修炼出一身儒雅气质?五十出头,穿着得体,语气谦恭,声音沉稳。就算一个科级局长,在一县之内,颐指气使的也不少见。他2003年5月调国土资源局任书记,两年后任局长兼书记,到今年整整10年。弹指一挥间,10年也足以把人从青年磨到中年,尤其在织金可怜的土地资源家底下管土地,那是一番特殊的历练。
无奈,织金县是全国扶贫重点县!
这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生活着汉、苗、彝、回、布依等23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40%。
贫穷,不仅仅关乎经济发展,更关乎多民族群众的生活。
为了减贫摘帽,2012年年初织金县做出“全党抓工业、重点抓招商、突破大项目、着力调结构”的战略定位,提出“奋战三年,进入全省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全县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突飞猛进,建设用地需求猛增,不断冲击着保护耕地这条红线。
织金的形势,就是全市的形势。织金的紧迫,就是全省的紧迫。省、市将织金确定为全省推行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利用的试点,大力支持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成功路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