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续写传奇
仍从宝泉岭农垦分局这个点说开去。
2008年,“黑江龙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批准上马后,宝泉岭分局紧紧抓住国家投资的千载难逢的机遇,以土地整治为中心,配套展开了农业、水利、林业、生态、科技推广以及其他技术措施的综合整治,以充分体现土地整治的综合性、多功能性和多效益性。
宝泉岭分局土地整治储备中心主任齐林才深情地说:“土地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母,发展之基,是不可再生但可持续利用的宝贵资源。黑土地的流失,等于中华民族血液的流失!”我相信他这番话讲了不止一次两次。不止讲给记者,更多的是讲给农场工人,讲给土地整治区的农户。
“我们在综合整治区,最大限度地扩增耕地面积,大幅度提高现有耕地的质量和产能。这扩增,是从四个方面着手的:把撤队并点与土地整治相结合,通过治理将其全部改造成高产、稳产农田或将其建成水稻大棚育秧基地,新增耕地面积;加大水田土地平整力度,把田格由当前的30—50米扩大到70米左右,以减埂扩池,增加有效种植面积;对现有农田周边的荒草地,过宽的沟渠、农田路,废弃的沟渠、晒水池等进行回填、缩减和平整,增加耕地面积;筑渠则充分利用排水干、支、斗沟的一侧或两侧的土台,以及林带边,减少耕地占用,并结合表土层剥离平整土地取土、再回填的方式进行。既平整了土地,又解决了筑渠用土和渠道的占地问题,提高项目区的耕地净新增比率。
“在综合整治区,最大限度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严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土地整治的突出地位。植树造林,使树成行、林成网,进一步提高农田林网化标准,绿化美化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严格控制秸秆焚烧,减少大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质量;实行全作物100%的测土配方施肥,确保农作物的吸收利用,降低化学肥料对水资源和土壤等环境的污染。
“在综合整治区,最大限度地完善农业节水工程措施。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大幅度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平均每亩节水90立方米以上;大力实施灌区工程建设,引黑龙江和松花江等河流的优质水源,实行渠道灌溉;配套将支、斗、农渠进行衬砌,减少水资源渗漏损失;充分利用天然降水,合理配置地表水、地下水,重视利用非常规水源及稻田循环水灌溉,在农田灌排渠沟上设节制水闸,对天然降水和上游稻田的排水进行拦截处理,在水质条件合格后,再灌溉到稻田中,保护生态环境;大力推广应用低压管道技术,有效地控制输水流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对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农场项目区,在充分利用好天然降水、合理配置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农机、农艺和生物技术节水措施,全面推广应用节水喷灌、微灌技术,采取科学的耕作和栽培措施对农田深耕、深松、少耕和免耕等,选育和推广优质耐旱高产品种,全作物大力推广应用节水耕作的方法,增施有机肥以及合理施用生物抗旱剂、土壤保水剂等技术,提高土壤吸纳和保持水分的能力,起到节水的作用。”
齐林才主任的一番话,令人深思和感动。拥有着最为广袤最为富余的土地,宝泉岭分局仍然如此细致地节约和利用每一分每一寸土地,节约和利用每一滴、每一股水源,此举何等仁善。
还有一条,他们在土地整治中,改良土壤,将农作物秸秆进行秸秆还田,培肥地力。水田秸秆还田要达到90%以上,旱田要还田95%。这些做法令我想起一些地方,为了一味地追求产出效益最大化,把庄稼从果实到秸秆,全部利用,吃干榨尽。当土地用足精血培育了禾苗、催生了庄稼、供养了籽实,人类连根拔掉,那是忘恩,是背弃。只是索取,忘却反哺,土地母亲身何以忍,情何以堪?
宝泉岭分局懂得对土地的体恤,懂得反哺,出于己身,还于己身,让既已献出青春和美丽、业已风干的秸秆去抚慰大地吧!
为使土壤不过分中毒,该局配合土地整治,大力推广科学施肥新方法,实行全作物100%进行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学肥料的施用,增施有机肥、生物肥。近两年全局可节约化学肥料施用量24334吨,亩平均节约用肥5公斤,减少了成本支出,提高了经济效益,又改善了土壤的性状,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产出水平。
多措并举,综合整治,放眼土地整治示范区,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旱能浇、涝能排,各项基础设施全面配套,使耕地在整治中提档,在整治中增加,在整治中增产增效,为全局乃至全国农垦现代化大农业建设起到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再请跟我聚焦一次其下属的绥滨农场吧。这里,南邻松花江,北靠黑龙江,与俄罗斯隔江相望。
走进今日的绥滨农场,曾在电影中见过的一排排破旧的平房和那根根冒着黑烟的烟囱统统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楼房,麦秸垛变成了花坛,泥浆路变成了水泥路。楼群整齐、街道宽广,道树垂荫、花坛浮香。街道整齐,路灯明亮,全然一幅欣欣向荣的城镇风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农民不见了,他们变成了开着车子下地、端着电脑种田的产业工人。户均纯收入达到了32万元,每个家庭农场有土地百亩以上。
回眸历史,这可是1948年,16挂马车犁破黑龙江、松花江冲积的亘古荒原,碾出的一片土地。从此这片杳无人烟的黑土地上有了人迹,寂寞的大平原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荒草甸和次生原始森林植被覆盖之下,黑土地真的肥得流油,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开垦,变成了大片良田,变化成美丽的家园,建起了大型国有机械化家庭农场,生产的粮食不仅自给自足,还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四面八方。
如今绥滨农场,下辖39个生产队,1个鹿场,1个林业站,1个水利队,1个船队,是“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单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场”,各种先进、模范、示范、标准的荣誉称号,让人数都数不过来。
位于绥滨农场第一居民组西南的老龙坑,传说中就是黑龙江这一地名的诞生之地。浩浩渺渺的江水,至今把一段美丽的传说像涟漪一样荡漾和传播开来。
我们虽不信传说,但愿意采撷传说中的一切善良和美好。依着传说,黑龙江,原是善良和爱的所赐。千百年来,它奔流不息,养育了一江两岸不同语言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民,浇灌和护卫了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我国东北黑土地,让这块肥田沃野成为中华民族的口粮田,祖国的北大仓。
绥滨大地,充满灵性,不仅长粮食,长树木,还长精神。当我看到朝气蓬勃的一群八零九零后,作为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北大荒人接过祖辈父辈手中的家什,耕耘这片土地时,便有说不出的感激和敬佩。曾经走了很多地方,接触了很多人,目睹了很多社会百相,太多的忧虑和感伤常常撞击着我。譬如,很多农村成为空心村,因为产出低、种地辛苦,很多农民宁愿让土地荒芜或粗放耕种而进城务工,我们记忆中飞溅神话笑话、塞满乡情亲情、流淌丰收喜悦的乡村再也难见到了。农村,中国14亿人的精神大后方,更多的是由“三八”(妇女)、“六一”(儿童)、“九九”(老人)守候着,清寡浅欢。很多八零九零后们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村城镇化等一系列农村改革重任托给父母,他们的心很难拴在土地上、系在故乡的根上,他们宁愿飞奔,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宁愿闯荡,不惜温饱不保、伤痕累累;宁愿幻想,被浮躁的世风吹拂得飘啊飘的。
我惊喜于眼前的这一群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传承祖辈父辈们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精神,铭记父辈们的铮铮誓言,用心坚守践行。
他们,是绥滨农场土地整治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
“我是第二管理区支部书记姜元伟,是2006年黑龙江农垦总局引进的百名大学生之一。”
自2008年三江平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开始实施,姜元伟从准备、申报、到项目落地、实施,样样少不了操心,对土地整治有切肤感受,他的一句典型东北话是“受老鼻子益了”。
“老鼻子”,就是许许多多,多了去了。主要是哪些呢?
比方说扩大耕地面积1320公顷,比方说改抽井水灌溉为引江河水灌溉,每公顷可节约成本500元。更有一样让人想不到的是,增加了农作物的基温和有效积温。江河地表水的水温与大田地温、庄稼体温相吻合,一浇,农作物噌噌地长,穗子粗壮,产量自然增高。节约了地下水的开采,减少了成本不说,保护了黑土地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这两年春季插秧期都提前了10天,稻种的叶子由过去的11片变成现在的12片,提高了水稻的矿物质,提高了质量。稻谷的出米率由过去的每100斤碾60斤,增到现在的70斤。
一减三增不得了。在绥滨农场,每户职工少的种十多公顷地,多的种二三十公顷,算算扩大耕地、减少灌溉成本、增加产量、提高出米率四笔账,工人们偷着乐呢,没有不说党的政策好的,没有不说国土资源部门好的。
第17队工人王涛是上世纪60年代生人,属第二代北大荒人。绥滨农场第17队就是他的父辈们开荒开出来的。
“父辈们那时候耕作和你们今天有不同吗?”我问,斟酌着说“耕作”,而不是“种地”,这里都是大面积农业生产。
“那变化太大了!”他的嗓门提高了几度。
“那会儿,给地里送饭都是挑着担子,现在都是开着小车;那会儿,晒谷场炕头大,粮食堆了一尺多厚,现在家家的晒谷场都有二三十平方米大了,再不用发愁干不了啦;那会儿,一个生产队只有一台农用车,排队抢呢,现在各种机械有的是,还都是国际品牌。”
“都是国际品牌?”我忍不住插嘴。
“当然了。有国产的,还有远道的,大型的有北美的,中型的有欧洲的,小型的有日本的。农场人的生活就更不用说了,缺啥?啥也不缺。昨天立秋,我本来回家想给父母买些水产,结果人家冰箱里满满的。”
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
居住在现代化的城镇中
在农场几次看到的这句广告词,今天被王涛说出来时,骄傲,写满了这个第二代北大荒人的脸庞。
第二管理区第17居民组八零后工人石运强,种着20亩水稻。他说土地整治前,一公顷稻田能产8吨粮,现在随便就产9吨。这两年,他一年能收180吨稻谷,留下一家三口一年吃的以外,全部卖了,能卖50万,纯收入10多万元。蛋奶菜粮都自给,纯纯的10多万元过个小康生活,嗨,美着呢。
1978年出生的门振海,是绥滨农场的名人,以垦区党员示范户、种田能手身份,上过两次中央电视台。
门振海的父母是1958、1959年来绥滨的支边青年。从小在农场长大,心灵手巧的他,对农活有“门里出身,自带三分”的天赋,打小就爱搭手帮大人干活。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门振海没有唉声叹气,痛痛快快地回到农场,做起了第二代农垦人。他勤快、细致、爱钻研,每年过了大年初一就开始搭大棚,在本田里育秧,温度、湿度、通风各个环节遵从科学,耐心细致。他的苗育得好,地种得更精细,尽管遭遇冰雪、春涝、大风,他还是连续9年实现粮食增产,成为绥滨农场响当当的种田能手。
靠种地出名,不容易;实现九连增,更不易。
生于斯长于斯耕作于斯,门振海太了解这片黑土地的脾气秉性了。大风来了,一马平川,无遮无拦,无躲无藏;真正深入其间,草甸子、水泡子真不少。小时候,有一年秋收在即,一夜西北风把父亲种的水田抹平,第二天,父母嚎哭着,在水里捞粮食的场景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脑海。那时,他惶恐极了,真怕父母会淹死。及至传到他手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与这泥土打交道,爱亦深,恨亦切。过去田间土路狭窄,颠簸不平,秋收时车翻粮洒人受伤的情况时有发生。遇病虫害来了,来不及打药,看着庄稼一片一片枯死,跪在地里哭的场景不是没有过。农田基础设施跟不上,种植结构难调整,广种小麦、大豆等低产作物的窘境不是没挨过。小范围、个体行为整治土地也不是没整过,然而……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黑土地的又一次革命来了。
2008年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实施黑龙江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是一项真正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德政工程,门振海这些农场工人举双手欢呼。光绥滨农场自2008年以来,国家已累计投入2.7亿元进行了土地整治,每年都有项目,已涉及19个居民组,共修建斗渠、支渠、农渠435公里,排水沟、农沟159公里,田间道路220多公里,及灌渠闸门、斗农门、涵洞、桥梁等建筑物3000多座,进行零星荒草地平整、废弃沟渠填筑、废弃路平整及旱改水平整等土地平整507万多立方米,土地翻耕437公顷,基本实现了路笔直、渠成网,旱能灌、涝能排。
绥滨农场土地整理施工现场
地处祖国最东部,绥滨大地的太阳升起得格外早。凌晨4点,勤劳的农垦人就下地了。第10、11居民组正在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现场,机车隆隆,挖掘机等各式作业车往来穿梭,工人们正在排水沟加紧施工。9、10月这些项目就要竣工验收,届时又可新增耕地103公顷,增产粮食185万余斤。
门振海所在的第17队是第一批整治项目,所以他受益最早。去年春天插秧时,他们的插秧队伍里多了“新兵”,一辆辆运苗车穿梭于排水渠上,及时地把秧苗送给插秧机。原来,他和工友们在笔直的水渠两边安装了轨道,引进了运苗车,人只要站在电闸前指挥就是,极大地节省了人力,提高了作业效率。门振海觉得种13公顷地手头还有些松闲,不满足于产130多吨粮、卖30多万元的收入了,去年又从别人手里以一公顷8000元的价格买来5公顷地,与妻子两人种着18公顷土地种得有滋有味。他目前最大的愿望就是销路能畅通,粮食不要积压。他说,建议铁道部在秋收时节设立运粮专线,一天发一百个专列都不嫌多。
民谣说,金,银
,不如咱的土
。绥滨农场的年轻人说,广东、上海、北京都比不上咱东北的畅快!
1983年出生的焦晓冬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在外闯荡几年后,2009年回到了绥滨农场,在17队当起了农业技术员。虽然工作压力大、24小时手机得开着,但他说,咱是第三代北大荒人,咱是为国家种粮,咱学的农业技术专业,农场需要咱,咱回到农场最踏实、最有意义。
他可说到了点子上。
经过几年的土地整治,绥滨农场的农田基础设施、自然灾害防御能力等均得到显著改善与提升,净增耕地7462亩,种植结构得到调整,增加粮食产量1014.8万斤,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正是立秋前后,绥滨农场的30万亩江水灌溉水稻长势喜人,丰收在望。几位在场的专家预测,绥滨农场30万亩江水灌溉水稻今年平均公顷单产可达9500公斤以上,公顷平均效益达7000元以上。
绥滨农场现有水田53万亩,其中江水灌溉达到30万亩,是宝泉岭分局水稻面积最大的农场。土地整治,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程度及科学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农场工人学科学用技术风气的形成。农场每年都举办各种新技术新方法培训班。为确保今年水稻高产高效,这个场搞集中培训、教材培训、电视讲座,有计划地对全场水稻种植户进行科技培训,同时,在全场大面积应用推广“十项”农业新技术,像毯式秧盘、三膜覆盖、生物肥、飞机航化,我听都没听说过。
二道河农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为期两年,投资两三个亿,今年8月进入收尾阶段。这个工程全部竣工,将为他们的3个管理区11万亩耕地的粮食作物丰产,提供有力保障。
朱朝全是这个场第一管理区的水稻种植户,原来地里灌溉用水一直用电机井,费用高不说,赶上用电高峰期还影响生产进度,而今年土地整治中把衬砌渠道就修到了他家的水稻田边,480亩水田明年就能全部用上地表水。
朱朝全激动地说:“这个项目太好了,把渠修到我家门口了,能省电,又能让温水进地。”
他所说的温水,是指江水,没有机井水那么瘆凉。
“温水一浇,稻米的质量就会提高,质量一高,价格就能涨,增产增收是肯定的啦。”据了解,应用地表水灌溉,水稻的产量最多能提高半成,难怪他激动得眉欢眼笑。
新一代北大荒人,正续写着父辈们的传奇。土地整治工程,正书写着黑土地的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