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阔斧铸铁翅 人才培养出奇招
一个自收自支的单位,意味着无论喝粥还是吃肉,都得靠职工自己到市场上去挣去找。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与改革,工勘市场竞争日益强烈,搏击市场靠肉胳膊不行,得有铁翅膀。常言说,要揽瓷器活,得有金刚钻。此理于一个单位于一个人都是一样的。
魏余广带领的有色工勘院领导班子达成共识后,大刀阔斧舞动了加强能力建设、铸造铁翅膀的“三板斧”。
第一板斧:提升资质。资质是一个企业的市场准入证,是生存之本、经济之源。
2005年,有色工勘院只有工程勘察、工程测量等三个乙级资格证书,市场竞争能力、准入门槛很低。2005年起,新的领导班子大刀阔斧开展了提升资质行动。任何一个资质的取得,都有其相应的非常严格的硬性指标,譬如一定数量的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一定规模的业绩、一定要求的硬件量化标准。有色工勘院从自身的优势专业开始,从各个方面硬化强化,逐步提升资质,自2006-2008年,仅用3年时间,取得了测绘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系列5个甲级、工程勘察甲级等11个甲级资质、2个乙级资质,成为全省同行业中第一家拥有类型全、甲级数量多的单位。也是全省拥有地质灾害防治5甲的两家单位之一。资质的提升,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竞争力,拓宽了领域,促进企业谋求更大的发展。
第二板斧:全方位引进、培养人才。
企业经营全靠实战,光有将帅没有士兵不行。面对人才匮乏的境况,五年来,有色工勘院采取从外单位调入、吸收大中专毕业生、返聘内退专家等多种渠道,广泛招贤纳士。特别是为了吸引大中专院校毕业牛,他们创新手段,与省人才中心挂钩,采取企业编制、自主招聘、人才中心托管关系的办法,既解决了自身人才需求的问题,也解决了聘用人员户口、三金、职称评审等切身利益问题。自2006年以来,院里50%的大中专学生是通过这种手段招来的,且至今没有一个自动离职,在这里既无后顾之忧,又得到了快速锻炼和成长。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是企业提高人力资源的常识性方法,有色工勘院却在这方面独辟蹊径,走出三步高棋,使技术人员由5年前的两三名增加到如今的八九十人,占到全院职工人数的85%。吸引人才凭声誉凭条件,留住人才靠待遇靠感情,培育人才靠方法靠手段。除逐年提高职工工资收入外,有色工勘院领导把尊重人重视才放在首位,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论你有哪方面的才能,在工勘院都能得到相应充分发挥的岗位。为了全力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院领导千方百计先后为4个职工的家属办理了调动,解决了4对夫妻两地分居问题,此举深得人心。为了摆脱单位没有生活基地的困窘,解决职工住房难的问题,院领导多次主动与多家房地产开发商联系,最终组织职工在兰州市榆中县和平镇薇乐花园以优惠价格团购住房几十套,深得职工称赞。
在培养人才方面,院领导大动脑筋,想方设法。首先是不定期地举办内部培训班。一边请来省内外专家就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对技术人员进行集中培训,理论学习与野外实地培训相结合;一边由院长、总工程师等结合某项目技术问题进行专题培训,培训结束组织考试。在内训这个环节上,副院长兼总工陈秀清以一个知性女子特有的细致周全想出了非常独到的办法:一是经常性地组织考试,二是布置写周记。陈秀清说,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的年轻人知识不扎实,书写不规范,以致影响项目报告编写质量。为了督促他们,总工办一是不定期地举办技术理论和知识考试,把考试成绩纳入绩效考核范围。通过月考、季考、半年考、不定期考,有计划有安排地敦促全院技术人员勤于自学,不断进步。光是今年上半年已进行了六七次技术知识考试。二是布置年青技术人员写工作周记,半月上交一次,作为绩效考核指标之一。内容是总结半月来所干工作内容、收获、困惑。总工程师据此掌握技术人员的工作进程,了解他们的遇到的问题,总工办把技术问题归类后,统一为大家解疑释惑。既培养了大家勤思考、善总结的习惯,也训练了书写功力,更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在工勘院,晚上加班是常事,或者赶报告,或者作培训,或者考试。这种氛围,把全院技术人员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工作上,形成人心思进、集体向上的企业风貌。其次是建立奖励制度,要求和鼓励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社会上各种技术资格考试,推动年青人加强自身建设,强硬本领,快速成长。第三是抓住一切机会送技术人员外出参加不同规格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短短五年时间,已有百余名职工赴北京、西安、杭州、上海、重庆、海南等参加了国土资源部举办的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参加省内建设厅、国土厅等各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学习,大大促进了全院职工的技术进步。
第三板斧:夯实家底,充实装备,精锐作战。
面对原来仅有3台电脑两台车、尺把高一摞报告的全部家底,有色工勘院五年来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800--1000万元购置各种设备,现在工勘院人手一台电脑,13台车,大中型各类仪器设备百十余台,装备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资料与信息化建设是企业能力建设的又一项重要内容。五年来,有色工勘院从完善部门、完善职责、完善资料做起,建立了两间房子的资料室,把每一份原始资料造册登记、签字存档,目前已保存了上千份资料,魏余广欣慰地说,这是我们今后吃饭的老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