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州换新颜

旧州换新颜

旧州大坝川心堡改河造田项目,是黄平县首个省县两级投资项目,资金额度逾千万。社会各界的关注度空前之高。这是首个造福黄平人民的大事、喜事、好事。前后历时四年(中间因故停工一年半),完全按照国土资源部《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和《贵州省新增耕地验收标准》进行施工。项目总面积为1957亩,土地整治后新增耕地面积718亩,施工防洪堤7894米,新修机耕道和生产道4510米,修建引水渠7605米。修建会车道9处,新修农用桥1座,新修拦河堰2座,渡槽1座,安装涵管15处,利用种植绿肥和使用农家肥培肥土壤718亩。

仲夏时节,我走入整治后的万亩大坝,河道整装,水渠笔直,农田集中连片,玉米一人多高,辣椒等蔬菜多姿多彩。

带路的黄平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白维弟、罗志平感慨万端,为了这一片土地,黄平国土干部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探索,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和教训。他们的语气、表情暗含了几许沉重。我似乎懂,又似乎不懂。我只说了一句:讲苗话吧,我可以听懂。可以听懂?什么话?我的意思是我可以努力听懂,个别听不懂的,我可以请求重复。因为最深切的语意只有用母语表达才能最恰如其分。

可以想象,与土地打交道,就是与农民打交道,农民是谁?我们的衣食父母。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求所索,直接牵扯着我们最柔软的神经。有人说,在中国,追索三代以上,全是农民。我们都是农民后代,能不把农民的事办好?可是,这中间,渠渠道道水十八弯山十九峁不止,其难度岂止白纸黑字能写清楚?

他俩给我算了一笔账,这里整理前耕地面积115公顷,整理后耕地面积增加到124公顷。主要作物总产值由整理前的300万元增加到整理后的350多万元。更重要的是,舞阳河两岸人民从此觉睡得安稳,地种得踏实,安居而后乐业。

循着舞阳河改河造田的成功轨迹,黄平县国土资源局先后也对旧州镇的冷水河、平溪河、上塘河,重安镇三江坝、皎沙河,野洞河实施了改河造田工程。他们尊崇自然法则,治河改道,向水要田,取得了一项项成功,河道畅通、水渠直达、生产道通达,为现代高效农业打下了硬邦邦的基础。老百姓称土地整治工程是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政府也对国土人给予高度肯定,罗志平正是从土地整治工地成长起来的副局长。

有为才有位。他原是县国土局土地整治中心主任,升为副局长后,仍然分管土地的整理与开发。

旧州一带河谷盆地开阔平坦,河道稳定性较差,河道在盆地中来回摆动,形成较大面积的洪积层,旧州镇绝大部分农田都位于河漫滩上。

偏偏冷水河,像一条冷酷的河,任性骄纵,或左或右,沿岸的百子桥村、石牛村、寨勇村、校场坝村、天宫村、小村,本来四面环山,大部分面积为河滩滩涂,就这滩涂地也被冷水河侵扰得难以种植。河道漫流,既滩又地,老百姓种田是碰运气,不发水灾的年份,可以薄收,一遇洪灾,籽种难收。这七个村的农业生产方式本来就是传统型的,传统的耕作方式还要受这冷水河的逼迫,老百姓愁肠百结。这苦楚,管土地的国土人最清楚。他们早就琢磨,舞阳河流域改河造田、向水要地能成功,冷水河为什么不可以改?

“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基本国策,也是国土人的天职。旧州古镇要发展,要建成一个“东超凤凰、西赶丽江”的旅游文化古城,区域内土地资源整理和整治是必不可少的。

积极响应上级政策,通过土地开发整理相关技术指导,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同时,采取土地开发相关技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缓解“人地矛盾”。这是县情的要求,也是顺应人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愿望。于是,县国土资源局酝酿提出,在冷水河流域,实施黄平县2010年度整合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局项目组的同志,开始了这一项目的外业踏勘。经过区域调查分析、征询当地群众意见,编制完成了《黄平县2010年度整合资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国土子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项目区总面积为8979亩,建设规模为8280亩。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有三项,一是土地平整,包括表土剥离回填、淤泥平土夯实、挖掘机挖装卸、汽车运土、人工筑土坎、土地翻耕;二是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包括农渠、斗渠、排水沟、过沟盖板、蓄水池、沉沙池、涵洞(管)、渡槽;三是修建道路工程,包括新建田间道1型、新建田间道2型、修复田间道、错车道、过水桥、新建生产路、修复生产路以及防洪堤。这些工程完成后,可新增耕地349.79亩,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解决人地矛盾;改善项目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使当地农业生产活动与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防止水土流失,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

造地为了农民,建地占时也要从方便农民出发,因此把施工工期控制在最短范围内,从2011年5月1日至2012年4月1日,完成总投资近千万元的工程量。

我们逆水而上,来到小村村改河造地项目区。村庄趴在半山腰,山脚下块石砌起三米高的河堤,堤内,河水归顺入流;堤外,一两百米宽由滩涂地造成的良田,烤烟长得蓬蓬勃勃。烟叶,有男同志手掌大。听说这片烟田由吴德国承包,他是附近有名的烤烟种植大户,前几年在此承包种植烤烟,因产出不理想,放弃了两年,去年听说国土资源局在这里实施土地整治,提前预约要承包地。地里没遇见他,我设法打通了他的手机,有了如下一段对话:

“您好,我是来采访土地整治的记者,想了解一下这片新造地的肥力怎么样?”

“呵,今年是头一年种植,肥力还不够,土地也有适应期嘛,以后会越种越肥。”

“听说整治前,您就在这一带种植烤烟?”

“是喽,是喽。”

“前后比较一下,有哪些差异?”

“差异可大了。过去一株烟只长七八片叶子,现在都在10片以上。过去种地,高低不平,旱了灌不上,涝了又排不出,收成难保。”

“您今年种植了多少亩,预计收成怎么样?”

“我种了80亩。新造地种烤烟,每亩栽烟1100株,一株纯利润在5元左右,一共下来收入接近40万元吧。”他忙不迭地接着说,“比别处承包的地,我这块理想得多。国土局改河造地,是一举多得的事,农户受益,土地增产,烟农增收。好哇!”

如法炮制。上塘乡木江村的一湾大田坝,土地被平整成大块大块的方格,而不是山区农村常见的“弯弯田”“小溜田”。坝子上有若干水窖,中间则是一条3米宽排水渠,从山脚伸向坝子尽头;烤烟茎秆挺立,烟叶绿黄绿黄,承包者还在此建立了几排温室育种车间,新品种西瓜种植大棚。西瓜秧爬上瓜架,碗大的西瓜都吊在空中,甚是新鲜,让人浮想联翩:农村能人有的是,只要有地,只要地好,他们在土地上种金种银的决心都有。

国土人深知,土地开发整治是造福万千民众的德政工程,必须深深融入民众智慧,作为职能部门,更要付出心思和汗水。他们背着工具,今天跨过溪涧,攀上这座山头;明天越过壕沟,到达那片寨子。找乡村干部调研、找群众征求意见。一个个项目实地测量和标注后,再公榜于众,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木江村现代烟草农业项目谋划土地整治配套工程时,开始只打算平整145亩,公示后群众提出为有利于农机耕作,须扩为405亩,他们听后觉得有道理,便采纳了村民的意见。

村民吴海高兴地说:“我家原在坝上有三小溜四分地,相距较远,种起来不方便。去年土地整治时打破各家地界,削高垫低,统一推平,整好后再按原面积大块分到各户,现在我的变成了—块地,下地省事多了,而且旱能灌涝能排。”

土地整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黄平县国土局要把土地整治项目干成经得起历史、时间、人心检验的“硬工程”。

“本土本乡,乡邻乡亲的,不能让人戳脊梁骨呀。”国土资源局原局长龙森经常用这句话警示同事。

有一次,施工方为节约成本,用挖土机将坡土一股脑推平了事,表土和熟土都集中在土埂上,梯土中部和里部却成了“黄泥生土”。有的农民悄悄地问村干部:“这样的田,咋个种嘛?”

“你问我,我问哪个?”

活儿是给咱们干的,可钱是公家出的,人是公家雇的,再挑人家毛病,这话不好说呀。

当面不好说,只能在下面嘀咕。说来说去,这话就传到龙森的耳朵里了。

龙森闻听,立即赶赴现场,对着挖土机大喊“停下”,环顾四周:“你们老板呢?”

老板自知理亏,不敢朝前。

龙森走过去:“你当过农民吗?”

老板不吭声。

“你这叫没良心。梯土有这样做的吗?再种10年,也恢复不了原来的肥力!听好了,再这样,就取消你的施工资格!”

老板没敢回一句嘴,只有按原订的合同办,先把表土挖起堆在一边,土地平整后,再把这一层表土覆上。

这样一来,村民们认可了,直夸国土部门好事办得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