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黑土地燃烧

第二章 为黑土地燃烧

听你的

我搁下满怀的轰轰烈烈

舍身在无垠的荒野

在那白桦林与天的交界

隐约站着我的青春岁月

永不问永不说

我愿用生命奔赴你的重托

愿把忠诚当成一种颜色

……

接受了采写黑龙江省土地整治事迹的任务,我高兴有机会寻访昔日的北大荒啦,不禁浮想联翩,哼着老歌神思远游。

那是如何辽阔浩瀚的一片疆土,是吸纳了百万将士的凌云壮志的土地,是融进了几十万热血青年理想抱负及爱恨情仇的土地,兼具野性和诗性,紧紧牵扯着我的神思,我的脚步。

可能读者与我有同样的疑惑,北大荒到底指哪儿?

北大荒博物馆有一块石刻诠释得非常“经典”:“五百年前有人说北京往北是北大荒,三百年前有人说关东是北大荒,一百年前有人说黑龙江是北大荒,如今人们都说黑龙江垦区就是北大荒。”

原来北大荒是一个泛指。随着人类的节节开发,“北大荒”越缩越小,而今已淡化为最后开发的黑龙江垦区和松嫩平原、三江平原之上的各类农场、新老村屯的代名词了。

换言之,为祖国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的黑龙江垦区领域,都属于当年的北大荒。

回眸历史,“农垦”是北大荒黑土地开垦史最忠实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之一。纵然岁月更迭、时代变迁,“农垦”依然是祖国黑土地忠实的守卫者。今天,历经几易名称、归属的黑龙江农垦总局,下设牡丹江、宝泉岭、建三江等9个分局和113个所属农场。垦区土地面积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12%之多。通过百万官兵、支边青年和现今农场工人三代人的努力,垦区建成为最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区。美国、德国的种植模式和先进的监测技术,经北大荒人的引鉴、改造和融合,使这里的现代化程度之高,远远超出我国其他省份。

披着初秋的暖阳,循着土地整治的路径,我踏上了梦寐以求的寻访北大荒之路。

自哈尔滨向北,经佳木斯,继续北上到达鹤岗市。鹤岗市为佳木斯市下属的县级市。最早时,只是茫茫北大荒的一座孤岗而已,因沼泽遍地、水草丰美,一群一群的野鹤来此栖歇,聚集于一处较高的山冈,故而得名。

三江平原庄稼生长喜人

距鹤岗市28公里远,便是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宝泉岭分局所在地宝泉岭镇。这里位于黑龙江和松花江汇合的三角地带。北以黑龙江与俄罗斯为界,边境线长160公里。南有松花江自西南向东北流过,西接小兴安岭东南余脉,总面积6115平方公里。这里拥有14个大中型机械化国有农场,地跨哈尔滨、佳木斯、鹤岗三市和绥滨、萝北、汤原、依兰四县。

在我的印象中,农场就是几排平房、几块场院、几件农机器械和一群农场工人的组合。到了宝泉岭分局机关所在地宝泉岭镇,惊讶得叹为观止。这里俨然一个小城市,又名宝泉岭农垦城。分局竟有21万人,是一个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化国营农场群。经过前30年的艰苦创业和近30年的改革开放,这里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拥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83万多亩,80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认证,近50万亩农作物获得欧盟、日本等有机农产品种植认证;拥有全国唯一的引黑龙江水灌溉工程,覆盖30多万亩稻田;拥有农用飞机场8个,粮食处理中心16个;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180—500马力拖拉机72台,凯斯2388收割机20台,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这片黑土地,是宝泉岭农垦人引以为豪的。他们说,地下长眠着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赵尚志。著名作家丁玲,在这里整整工作生活了12年,为农场扫盲、喂鸡,直至1970年4月3日调离。

曾在《北大荒》《年轮》等一批影视作品中间接体验过那段血脉贲张、豪气冲天的历史,今天,当我站在这片土地上时,一些鲜活的故事不断地从黑土地里冒出来:

1957年在南京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前身)34名毕业生联名上书学院,请愿去北大荒。请愿书中写道:“我们的决心是服从祖国的需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虽然那里冬天有零下40度的严寒,地处荒僻、人烟稀少,住帐篷、吃粗粮……但那又算什么呢!我们是时代的大学生,哪里艰苦去哪里,到边疆成家立业,在边疆干上一辈子。”

据说,这份情真意切的请愿书,被刊载在1957年4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向全国的青年人发出号召。北京传来消息,高教部调整了南京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班的分配方案,给了7个去北大荒的名额。名额太少了,于是有大义母亲帮儿子求情的,有同学相争的,竞争激烈,经校方综合考核公布的七同学手舞足蹈,被称为“北大荒七君子”。他们从此与家人一别几乎就是一生,半个多世纪中,他们遭遇过狼群黑熊袭击,蚊虫叮咬,经受过生活挤压,有的忍受了对孤苦母亲的相思,有的错过恋爱时机,有的推迟婚期,但无怨无悔,以青春为代价,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

原始、贫瘠、荒凉的北大荒,没有令他们厌倦,反而紧紧地拴牢拓荒者的心。

15岁参军,1958年复员到北大荒,现年78岁的蔡尔诚说,到了北大荒,我一不会种地,二不会开拖拉机,能干点什么?苦思3个多月后,麦收的时候一场暴雨给他冲刷出奋斗的方向:“我要终生为北大荒看天。”原来,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农场措手不及,到嘴的麦子被淹了好多,工人们懊悔莫及,早两天收割就好了!蔡尔诚却想,早两天知道有暴雨多好呀!为此誓言,他后来竟然考上了北京大学气象专业,毕业时本是一次转机,但他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北大荒。他说,从1959年到现在,已经连续53年天天离不开研究预测天气变化,退休也不退岗。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他研究发现了中外气象教科书上没有的两种新规律、新现象,用这两种新发现明显地提高了当前国际暴雨预报和长期预报的准确率。德国天气在线公司从2002年就聘请他为特邀专家。2012年6月,中科院大气所和德国专家对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鉴定,一致公认,预测中国自1997年至2011年共15年的旱涝结果相当好,居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夏天,黑龙江农垦总局举行开拓北大荒60周年纪念大会,会上蔡尔诚先生表态说,计划再拼搏10年,把1977年诺贝尔奖得主普利高津发现的“最小熵原理”运用到气象预报当中来,争取在气象预报上更上一层楼。只要活着,一生为北大荒看天。

一次选择,一生交付。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又包含了多深多重的爱!

2013年7月19日《黑龙江日报》五版刊登了题为《一个下岗工人和他的节水梦》的文章。讲的是第二代“北大荒”人宋士和从工厂下岗后,左思右想于1997年来到黑龙江农垦八五四农场承包土地,开始了二次创业的故事。

当时“北大荒”正处于开发水田初期,大部分水稻产区都是靠抽地下水灌溉,经过连续几年大面积推广水稻种植,宋士和发现,抽水井没用几年便抽不出水了,井越打越深,地下水位年年下降。每天看着柴油机和水泵艰难地将水从地下抽出来,流向广袤无边的黑土地,他心想:这样下去水稻农业还能走多久?如何节约灌溉用水,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从小爱捣鼓爱搞小发明的宋士和,在自己的承包田里开始了新的试验。

有几年他曾离开农场,在外地办起公司,做起了大买卖。但是,生他养他的“北大荒”的水稻种植一直牵着他的心,欲罢不能。没办法,两年后他放下轻车熟路的生意,再回北大荒,继续他的水稻节水自动灌溉系统研制。聪明的人,有志的人,干什么就能成什么,这回他的研究有了成果,还申请到了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宋士和暗暗地算了一笔账:黑龙江省现有5000万亩水稻田,如果60%的地区使用他的这个系统,每年可以增产水稻21亿斤,可节约水资源42亿立方米。再往大了说,全国现有水稻种植面积4.5亿亩,如果30%使用该系统,每年可以增产水稻94.5亿斤,节约用水189亿立方米。按照一个大型水库的含水量约为1亿立方米计算,相当于节约了189个大型水库的水。哈哈哈!他常常乐出声来。

这就是北大荒的魅力。从第一代北大荒人到现在,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北大荒人、国土人,都在为保卫黑土地、护卫国家粮食安全、捍卫祖国北大仓燃烧着激情,贡献着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