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河修筑阳光道

为河修筑阳光道

有一份资料显示:黄平县共有土地面积16.7万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14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4.9%,建设用地47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83%,其他土地面积2万多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26%。全县耕地面积46194公顷,人均0.1277公顷。说到底,就是靠人均0.1277公顷的耕地求稳,这有限的耕地,承载的责任何其重大!

在贵州省“向山要地”的号令下,黄平还想出了自己的招数:不仅向山要地,也向水要地。土地整治双管齐下。

就地理条件来说,黄平县区域之内,水资源丰富,重安江、舞阳河、平溪河、苗里河、野洞河等等大大小小的江河溪流很多,舞阳湖、野洞漂流、平溪摆渡等旅游资源丰富;说到问题,黄平工程性缺水严重,就是说,由于水利工程及其配套设施跟不上,天然的水资源不能很好地利用,甚至,大江大河散游漫流,洪灾不绝,农田受侵,人畜不安。

这绝非危言耸听。我举横穿旧州大坝的舞阳河为例。近30年,人口增多,砍伐,使舞阳河上游森林减少,生态破坏,保水能力下降,每年洪水季节都会冲毁沿河两岸大片农田。其中川心堡河段受灾最为严重,原来这一段是能通航的,现在,泥沙急剧沉积,年输沙量达12万吨,从1940年至今,河床抬高了8米多。河床抬高,是隐患很大的事情,每当洪水下来时,左冲右突,河槽掏宽变深,到了枯水期,又变为潜流,每隔几年就自然改道。特别是1990年6月的特大洪水后的一次改道,使川心堡河段变成大U形,河水有直冲公路的架势。由于河道弯曲,靠河边的良田不断被蚕食,变成河墁地,水土流失,土质渐差,群众望河兴叹。两侧的老里坝、莲花寺、教场坝、百子桥、石牛、川心堡、朝神屯……一共25个集镇、村寨,两万多人,常常提心吊胆过日子,一遇大水,冲倒房子淹死人的事时有发生。

前面说过,旧州可是黄平崛起之根基,是黄平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不仅是历史文化名镇,旧州大坝内有农田1495公顷,是贵州省47个万亩大坝之一。土地肥沃,众多河流在此汇合,两岸农田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是黄平县国家基本农田集中地,是贵州省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人称“鱼米之乡”。

舞阳河这样侵扰,贵州的粮食安全难保,旧州古镇的尊严难保。黄平县国土资源局痛下决心,开始实施重安镇三江坝、皎沙河,旧州镇冷水河、舞阳河流域,平溪河,上塘河,野洞河乡下野洞河等改河造田工程和沿岸水毁耕地的整理复垦工作,开始了“向水要地”的“大动作”。

总的方案,就是给河修路,截弯取直,修筑防洪工程,防止水漫,利用多余河滩漫改造农田,布设建设农田灌溉设施,提高耕地等级质量,提高产能。为河修筑阳光道,以此实现河田两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