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后没缺憾
在黄平,许多农民从土地开发中尝到了甜头,促进了思想观念转变,传统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国土干部下乡常遇农民拦住要项目,部分农民还走出本县,到麻江、剑河、天柱等县市,找实施土地开发整治的乡村租地发展太子参。
这是政府引导的结果,这是全县土地整治带来的新机遇。正如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朱立军调研时指出的,黄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国土资源工作,国土资源用地依法依规,保障招商引资项目用地、“向山要地”、土地整治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国土工作充分发挥了“保发展”的推动作用。
县国土资源局紧紧把准全县经济发展的脉搏,围绕县委县政府新的发展战略,从争抢指标、保障新增、盘活存量、节约集约土地上下功夫。抓紧用地指标预测和筹措,做好土地收储和出让,推动土地整治与合理高效利用,促进“增减挂钩,占补平衡”,挖掘用地潜力。2011年以来,组织建设用地报件11个277公顷,申报获批用地指标39507亩;争取到土地开发整治项目4个,资金4933万元;在建的项目达19个11979亩,规划新增耕地8722亩;已完成项目7个3934亩,新增耕地3005亩。该局以其优质服务和突出业绩,在全州16个县市综合目标考核中,连续5年荣膺榜首。黄平的目标是,打造全省依法依规用地示范县。
主持工作的副局长杨木介绍道:“我们局有一句口号,就是土地整治要保证50年后看也没缺憾。”尽管局里人手不足,仍然派出干部强化质量巡查,又健全工作机制,在每一施工点公布质量要求和监督电话,发动农户、乡村干部和租地人实施群体性监督,“变部门监督为社会监督,变几双眼睛监督为上百双眼睛监督,变明察为主为暗访为主”,形成了群众一见挖机上山,就自动跟随监督质量的生动局面。
一张白纸,什么漂亮画什么;一片开发整理的新土,什么赚钱种什么。土地整治,激活了农民的脑筋,激活了政府决策的思路,激活了土地潜藏的能量,黄平县的现代生态农业,从旧州万亩大坝起步,走向新州林区,走向平溪山地、走向野洞河烟草园区。
2011年以来,又一株希望的种子落进黄平的土地——县上引进蓝莓种植业,要将此建成农业富县又一支柱产业。规划到2015年黄平县要完成蓝莓种植4万亩,到2020年全县蓝莓基地建设面积达到10万亩,成为贵州省的蓝莓种植基地。
耕地原本紧缺,到哪儿种4万亩、10万亩去?
还得靠土地开发整治解决。
县国土资源局又忙了,盘家底、搞规划,积极为这新兴产业发展铆足劲儿。2012年1月以来,共申报自筹资金实施土地开发项目15个,总规模面积10214亩,预计新增耕地8175.8亩,预算自筹资金1696.6万元。目前已完成土地平整7767亩,占预计数的95%。已有5个项目、总规模2950.77亩,新增耕地2459.83亩,经州国土、州农委验收合格。
县上按照“招商为先、招商为重、招商为上”原则,引进了北京中房置地集团投资公司到黄平发展蓝莓产业,这个公司拟投资15个亿,走“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全力做大做强蓝莓产业。
2012年年初以来,北京中房公司已经在旧州镇山帮农场、滑石板林场和新州镇东坡农场、槐花村林场,共落实种植面积8000亩,目前已完成山帮农场、滑石板林场、槐花村集体林场3500亩的土地整治和部分植苗工作。
在横坡林场蓝莓基地,记者看到,第一茬儿蓝莓已经挂果,有酸枣大小,县国土局的同志打趣道:等你下次再来黄平,保证能喝到新鲜的蓝莓汁儿。
仲夏,且兰大地繁茂灿烂,充溢生机,庄稼、药材、茶果、蔬菜,蓬勃生长,空气中飘浮着喜悦的味道,言语中充溢着希望的情怀,这片36万各族人民和谐共生的土地,深深勾住了我牵挂的眼神,令我由衷感叹:伟大的国土事业,培育了一批忠诚的国土卫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