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祁连——从1∶20万祁连山幅区域地质调查到卡瓦大型铁矿床的诞生
“我常常出神地望着祁连山,它是那样的挺拔,山峰陡峭,棱角分明,直刺蓝天;它是那样深邃,层峦叠嶂,山重水复,深不可测;它又是那样美丽,山峰终年白雪皑皑,在阳光下银光闪闪,山谷松柏成荫,一片葱绿。”《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中对祁连山的赞美,以及他初出茅庐到甘肃地质局第二区域地质测量队工作的详细记载,引起了甘肃地质工作者对祁连山的情感共鸣。从1∶20万祁连山幅区调开始,三代地质人,前赴后继,在祁连山地区取得了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
在祖国版图上,巍巍祁连横贯甘、青两省交界,蜿蜒如卧龙。“祁连”一词出自古代匈奴语,意为“天之山”。祁连山是山的海洋,山连着山,岭连着岭,由大致平行的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山脉和谷地组成。全长1000多公里,宽数百公里,山峰高度多在海拔4000米至5000米之间,最高峰为疏勒南山的团结峰,海拔5808米。祁连山系起伏连绵,多山必多谷,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山谷却流淌着冰雪消融形成的一条条河流。祁连山是中国大陆主要造山带之一,这里是一座聚宝山,山中埋藏着丰富的矿藏资源,是地质人探宝的天堂。
新中国成立后,地质工作者就在祁连山开展了地质探宝活动。初出茅庐的温家宝参与的1∶20万祁连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是祁连山地区最最基础的地质矿产调查。是以1∶20万标准图幅的地形图为底图,在80乘以80千米范围内,以2公里为间距,布设一条条地质路线,进行岩石、地层、构造、矿产等方面的观察、测量、采样和描述,绘制地质图、矿产图和各种辅助图件。祁连山幅位于祁连山主峰西北野马南山、大雪山一带,是祁连山的腹地。
甘肃省地矿局一位领导这样评价:“1∶20万祁连山幅区域地质调查建立了区域内地层系统,划分了侵入岩类型、侵入时代,建立了构造格架,调查评价了区内矿产,特别是研究了含铁岩系特征,检查了羊露河铁矿、古浪峡铁矿等矿床(点)。甘肃地矿局后来在祁连山地区镜铁山以东至龚岔口一带开展的一系列地质找矿项目,都是以此为资料,在前人的基础上展开的。”他特别强调,近年来,甘肃省在祁连山地区取得了一些找矿重要突破,其中甘肃地矿局发现的卡瓦大型铁矿床,就位于温家宝总理当年参与编写的《1∶20万祁连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图幅范围内。温家宝总理和他一起的同事们当年艰辛工作取得的这些地质成果,为我们实现找矿突破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中出现的大雪山、托莱山、托莱南山、野马南山、疏勒南山、党河南山、土尔根达坂山、九个青羊、朱龙关河、北大河、洪水坝河等等山脉或河流,都是甘肃地质工作者亲身工作或涉猎过的地方,对这些山脉、河流,他们耳熟能详,无比亲切。
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布后,地质事业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地勘单位的找矿积极性空前高涨,2007年,甘肃省地矿局总工程师张新虎(由甘肃地质局区测二队等单位合并重组而成)通过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认为祁连山地区的镜铁山铁矿外围是沉积变质铁矿的有利找矿靶区。2009年—2011年便部署了“丰乐河—西插山地区矿产远景调查”。该项目采用地、物、化、遥等综合手段对区内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产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承担该项目的甘肃省地矿局第四勘查院项目组在开展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时,捡到了一块磁铁矿转石,随后通过反复踏勘、追索,发现了卡瓦铁矿。2012年起对该区域进行了全面规划,统一部署,优先选择含矿地层稳定、成矿条件优越的卡瓦铁矿、沙梁铁矿等开展普查工作,大致查明成矿条件和控矿因素,又启动了一批普查项目。先后开展了卡瓦铁矿普查、沙梁铁矿普查、小龙孔铁矿普查等项目。
2013年,四勘院在小张龙铜矿普查项目(省地勘基金)实施过程中,对外围矿化线索追索时,发现了塔里干沟铁矿。同年,该院二次资料开发室年近八旬的老高工王志恒、赵恩厚等,通过对老资料的二次研究开发,在小龙孔以西综合踏勘过程中发现了双龙铁矿。
2013年,四勘院将“肃南县卡瓦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申请为中国地调局矿产评价类项目,2014年变更为矿产调查类项目。工作周期2013年—2015年,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圈定综合异常17处;1∶5万高精度磁测工作圈定磁异常7处,其中确定的矿致异常有2处;新发现大泉口铜矿、桌子山铁矿及北八杂龙煤线等矿化点。
卡瓦铁矿项目技术人员研究岩心
2009—2015年,甘肃省地矿局先后在卡瓦一带部署11个项目,每一个项目都离不开对《1∶20万祁连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应用和研究。各项目组在高质量完成勘查项目的同时,研究了勘查区铁矿体的赋矿层位、控矿构造,顺藤摸瓜、加强外围踏勘,就矿找矿,先后发现了卡瓦1、2矿段和塔里干沟铁矿等。2014年在认真总结勘查区成矿特征的基础上,对卡瓦铁矿1、2矿段开展普查、塔里干沟铁矿普查—详查,对新发现的双龙铁矿、栅栏沟铁矿实施普查。在加强外围找铁的同时,通过综合手段实现综合找矿,先后发现多处铜、铅、镍矿化线索和金、钨等矿点,有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工作的前景。
5年,甘肃省地矿局四勘院的地质技术人员的足迹遍布了整装勘查区的近一千平方千米内的每一寸土地。《温家宝地质笔记》记载,祁连山幅位于祁连山主峰周围,而卡瓦铁矿整装勘查区位于祁连山幅中朱龙关河—古浪峡—九个青羊一带。从平面图上看,属于祁连山幅的南北中心带。距离祁连主峰仅20多公里远。温家宝同志所描写的九个青羊道班随着甘青公路改道,早已撤销,现如今成为两间破房子,是来去卡瓦矿区必经之地,有时,地质人员也在其间歇歇脚、躲躲雨,有时也在那里挖挖野蘑菇改善伙食。
经过5年多艰苦卓绝的努力,甘肃省地矿局对卡瓦铁矿整装勘查区进行了总体评价,勘查工作达到普查程度,先后发现了卡瓦铁矿、塔里干沟铁矿、沙梁铁矿、小龙孔铁矿、双龙铁矿、栅栏沟铁矿等一批大中型铁矿床,不仅填补了甘肃省菱铁矿找矿空白,而且累计提交铁矿石资源量超过镜铁山桦树沟和黑沟矿区2014年保有铁矿石资源量(3.63亿吨)。同时,整装勘查区内新发现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金、铜矿化线索,显示出良好的找矿前景。
卡瓦铁矿整装勘查区发现、勘查与评价,是温家宝等老一代地质工作者智慧的碰撞、工作的延续和创新,是省委、省政府全面加强地质工作的具体体现,是省国土资源厅实施“公益先行、基金跟进、快速突破”地质勘查新机制的生动实践,是继镜铁山铁矿之后,甘肃省又一处在全国具有宏观影响的铁矿勘查重大突破,为缓解钢铁基地资源接续矛盾、培育优势资源产业、推进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矿产资源保障。
用该局一位副总工程师的话说,《1∶20万祁连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是祁连山幅图区范围内开展所有工作最基础的资料,经常被使用,对开展地质找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年来,甘肃地矿局技术人员除了对温家宝主笔编写的《1∶20万祁连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下册)》研究应用外,还对当时的野外原始资料,如野外原始记录、采样点的位置分析结果、发现矿化线索、异常高点的再检查等都进行了研究开发利用,据此部署新的工作。
他说,《温家宝地质笔记》中所描写的洪水坝河,正是卡瓦铁矿区面前卡瓦河的上游,朱龙湾河却是卡瓦河的下游,相距不过20余公里。所以,我们是踏着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足迹,在祁连山地区实现了找矿重大突破,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归功于国家地质工作决策,归功于一代代地质人的奉献,归功于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归功于甘肃省国土资源厅省地矿局党组党委的正确决策,归功于甘肃地矿局地质技术人员的辛苦努力。
从1∶20万祁连山幅区调到卡瓦大型铁矿床的诞生,三代地质人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巍巍祁连作证。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