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清场”之劫

躲过“清场”之劫

北山地处甘肃河西走廊北端,以马鬃山为主峰,无常年性河流与湖泊,土壤多棕色荒漠土,植被稀少,景观单调荒凉,多为无人区,手机没有信号,与外界彻底隔绝。

3月份,内地城市已然鸟语花香,可这里还是春寒料峭,漠风高歌。二一三大队的一队人马进来后,打破这里的寂静,与钻机一起喧闹出北山少有的人声与鼎沸。

然而看似寂静的北山,却暗藏着生机与希望。中核集团北京地质研究院的专家已在这里默默调查研究工作了30多年,通过类比,北山地区是建立核工业地下实验室的首选地,原因是世界之内,没有比北山地区地下基岩完整性更好的地方了。自2000年以来,该研究院已在此实施了45个钻孔,先后有甘肃及天津等地多家地勘单位参与施工,可最终被留下来长期合作的寥寥无几。

是机遇,也是压力。二一三大队钻探队伍开赴的第一站是北山沙枣园场地。进驻现场后他们没有急于开工,而是由公司经理陈明军组织技术人员、机长骨干针对孔斜、钻进效率、岩心接头磨损等关键技术点进行重点研讨,精心制定施工方案,对施工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学习,要求员工必须按施工方案进行操作。他们深知北山项目管理要求之严,质量技术要求之高,手段要求之齐,前所未有:钻孔每100米孔斜小于1度,岩心采取率100%,岩心接头磨损不超过15次,施工期间还要配合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十几个研究院、高校进行现场科学实验,项目最终要通过国内、国际原子能机构专家的验收。为了确保施工质量,对各种技术可能进行了分析预判,并制定了专门的应对预案。

战战兢兢中,3月18日,第一个孔开钻了。中核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王驹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专家专程从北京赶来出席了开工典礼。施工半个月后,一号钻机BS31钻孔钻进速度非常缓慢,钻进至100米岩心接头磨损达到8次,二号钻机BS30钻孔钻至四五米深时,孔出现倾斜。抱着侥幸心理继续打,当打到进尺74米时,孔斜竟达1.2度,严重超过甲方要求100米孔斜小于1度指标,只好停机申请报废,且岩心接头磨损达到9次。面对从未见过的技术难题,钻机停机整顿。项目部利用一个星期分析解决问题,成立了以副大队长石有智任组长的技术攻关小组,钻探公司经理陈明军任副组长,项目经理、机长为成员的7人技术攻关小组,对孔斜、钻进效率、岩心接头磨损三个关键点进行技术攻关。技术攻关小组查找钻孔记录、分析岩心状态及测斜数据,找出了导致孔斜的原因,经过悉心研究、反复试验,确定了解决孔斜问题的方案。同时,对钻具进行了技术升级,购买了五六家钻具公司的钻头都不行,后用快递给武汉一家钻具公司寄去几公斤重的岩石,希望他们根据地层加工钻头,但以失败告终。在最为头疼的时候,甲方建议他们去兄弟单位取经,结果项目经理碰了几鼻子灰。不是被拒之门外,就是秘而不宣,最终他们以高价引进进口工艺,请无锡一家厂家加工了钻头,从此钻进效率迎刃而解。通过逐一采取应对策略,防堵、防卡、防斜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重新布孔开钻后,以轻压慢转的方法钻进,再也没有出现类似问题,两个600米深孔于5月下旬提前23天完成合同任务,且孔斜、孔壁、岩心接头磨损等全面达到技术质量要求,并刷新了岩心基线连续190.5米无磨损的记录。尤其第二个孔打到600米,孔斜一直保护在0.7度,远远超出甲方每百米允许偏差1度的指标。接着第一批项目的13个浅孔顺利完成,这时,北京地质研究院的有关领导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称他们是支能打硬战的队伍。他们哪里晓得,甲方已商定出再出现类似问题,就将他们清场出局的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