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首先申明抱歉。我的家乡有句老话:“有瞎的忌瞎,有秃的讳秃,不要在别人的短絮絮上抽。”陕西话里的“短絮絮”就是“短处”,我开篇直指贵州的贫困,分明就是揭人家的短。明明贵州给我惊喜多多,感动多多,何处不落笔,非得从人家短处起笔?原谅吧,姑且让我跟着感觉从穷字上起、承、转、合。
此前,网上有人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居然还有人住在茅草房里?运输主要靠人背马驮?
有!在乌蒙山区的农村随处可见,在中国西南崇山峻岭之间的贵州亦为平常。
乌蒙山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
“乌蒙磅礴走泥丸”,因为毛泽东的一首《长征》诗,绵延起伏的乌蒙山闻名于世。众所周知,那里地处云贵川三省交会地带,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于一体,山大沟深,自然灾害频发,贫困程度很深,是国家长期扶贫开发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这块“硬骨头”有多“硬”?据悉,按照2012年前人均年收入1274元的扶贫标准,乌蒙山片区农村贫困人口就已多达260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3%,高出全国10个百分点,高出西部地区6.8个百分点,片区38个县(市、区)中有32个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0个县为“特困县”。
这一片区,人多地少,土壤贫瘠,不少群众住的还是茅草房、石板房,近三分之一的农户吃水困难,一半以上的县城不通二级公路,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村不通公路,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国水平低两年……
乌蒙山片区的38个县(市、区)中,贵州占了10个。
贵州的贫困县又岂止这10个!
在国家确定的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贵州省就涉及武陵山、乌蒙山、滇桂黔石漠化三个片区,覆盖了全省80%的国土面积,涉及65个县。占到全省88个县的七成以上。
贵州省的地形以山地为主,高原、山地占全省土地面积的87%,丘陵占10%,盆地、河流阶地占3%,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耕地面积少,耕地质量差;土地开发利用比例大,投入少,用地效率低;可开垦的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未利用地以难开发利用的石漠化土地为主,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2%。
土地少,粮食产量自然不高。
《贵州省“粮食安全工程”建设总体规划(2013~2017年)》显示,贵州省属于粮食供需“输入性”平衡省份,年粮食供需缺口约350万吨,且日趋扩大,其中2012年省外购进367万吨、省外销售17万吨。其省外粮食调入量已占需求总量的一半以上。
民以食为天,一粮带百价。近十来年贵州粮价的上涨,引起连锁反应,肉禽蛋、油脂、水产品等价格跟着上涨。
有望降下来吗?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陕西师范大学的学者杨忍、任志远在《贵州省粮食安全与耕地压力时空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贵州省人口增长与耕地面积减少的矛盾突出。从1989年到2005年的16年间,人口增加了800万,耕地面积减少了1亿公顷。既增又减,而且减量大大高于增量,如何得了?
简而言之,历史的、地理的、自然的,各种原因,导致贵州省成了全国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贵州的贫困人口有1049万,差不多占了全国总数的十分之一。就是说,中国10个穷人中,就有一个是贵州人。而且在1049万贫困人口中,有200万人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和高寒地区,这些地方生活环境恶劣,基本不具备生存条件。就是一部分刚刚脱贫的人口,也没有脱远,还在贫困门口转悠着,一旦碰到像今年黔西南州遭遇50年不遇的致32万人饮水困难、30余万亩农作物歉收的干旱等天灾或疾病,他们“咣当”一声会再次堕入贫困的洞窟。
这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这一方水土怎么就养不活一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