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水资源配置模型 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多万,是甘肃乃至全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二十年来,随着河西地区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水利化程度的完善,地下水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使很多盆地的水均衡和水盐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伴随出现了区域性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泉水资源不断消减等水文地质问题,并成为水质恶化、植被衰亡、草场退化甚至土地盐渍化、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河西走廊地下水资源究竟有多少?可供开发利用的潜力到底有多大?怎样确立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地下水资源模式?如何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历史性地摆在了甘肃省地质调查院水工环技术人员的面前。2000年起,他们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承担了“河西走廊地下水勘查”项目,一干就是5年。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方法,经过几年不懈努力,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重要成果:一是首次系统地查清了全区地下水资源大账。在现状条件下,河西走廊平原地下水允许开采量20.56亿立方米/年,总体属于采补平衡状态,但各流域采补不平衡。疏勒河流域是开采潜力较大的流域,可增加开采量4.526亿立方米;黑河属开采潜力较小的流域,可增加开采量3.253亿立方米;石羊河流域属开采潜力中度不足的流域,需调减开采量7.912亿立方米。二是进一步对走廊平原22个盆地和90个灌区开采潜力分别做了地下水采补平衡分析,确定了增加开采的灌区34个,控制开采的灌区10个。以灌区为单元完成了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从可增加开采、控制开采、调减开采进行区划,为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三是查明了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相关的地质环境问题引发因素,并对地质环境做了评价,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四是率先在全国建立了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2003年起又开展了河西走廊典型地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调查评价。通过对疏勒河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配置模拟模型研究,提出适宜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生态保护方案。利用先进的三维水流数值模拟技术,获得了内陆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模式,提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生态保护方案对指导我国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成果已经达到国内同类成果领先水平。
以上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勘查项目的出色完成及成果的取得,极大地提高了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地下水合理开发及有效利用的水平,对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全面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