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谱新篇——记甘肃煤田地质局一四五队
在全省煤田地质系统中,一四五队的改革发展有口皆碑:建设华辰大酒店,创造了省煤田地质局项目发展投资之最,首开全国地质队建设四星级宾馆的先河;建设华辰建材市场,年销售额上亿元,成为河西地区规模最大、辐射力最强的专业建材市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贡献卓著:成功勘探花草滩、长山子等煤田,为发展张掖火电产业提供了重要物质支撑,连续两年被张掖市委、市政府授予“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奖”。形成以煤炭勘查业为主体、工商贸和宾馆服务业为两翼的生产经营模式,经济总量大幅增升,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这一系列成就和荣誉的背后,延伸着一条一四五队走过的艰辛创业之路,然而这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
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煤田地质系统体制改革,煤田地质系统计划内地勘任务逐年削减直至断绝,继而又实行了属地化管理,煤田地质一度成为“夕阳产业”。还未培植起其他产业的一四五队一时无米下锅,局面维艰,人心浮动,思想混乱,经济濒临崩溃,无活可干的职工迫于生计,走上街头骑黄包车、摆小摊卖冰棍、生豆芽、捡破烂……严峻的形势把队领导班子推向了时代的风口浪头。于是一次次学习,一次次讨论,首先从思想上达成共识:放下省直单位的架子,转变思想观念,寻求地方政府支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之中,跳进商海找饭吃。
思路决定出路。从此一四五队人不等不靠,紧抓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机遇,爬坡攻坚,挖掘产业内涵,走自强发展的道路。领导班子带领队伍南下广州,涉足中原,西进新疆,转战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区,进军工农业供水井、路桥高楼桩基市场。克服了资金、技术、人员、设备、项目等重重困难,承揽兰州东岗黄河大桥桩基、广深准高速铁路大桥桩基等有影响的建设项目30多个,完成工农业供水井300多眼。用三四年打了一个翻身战的这段时间,挺过了建队史上最为不寻常的困难时期,锻炼了职工适应市场和主动开拓市场的能力,开创了一四五队新型的产业支柱——工程施工业。
与此同时,大胆实行机制改革。首先从机关精兵简政开始,消肿止浮,加强充实基层力量。为打开改制僵局,曾任队长杨永昌从自身做起,先把妻子精简待岗,推动机关消肿顺利进行。经过不断精减核编,机关人员从1995年的100多人缩编到现33人,经费开支压缩,队伍精干高效,基层力量加强。继而,在全局率先推行工资分配、职工的养老保险、物业管理、钻机承包等制度的改革。1995年打破了“铁饭碗”“吃皇粮”的人事制度,建立起以经济效益为核心考核的多元化工资分配体系,激励调动提高了全队干部职工的责任心、积极性。1999年施行的对职工养老加入社保统筹改革,解决了广大职工后顾之忧,对维护队伍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减轻了队经济负担,开辟了经济复苏之路,为全队创造了和谐宽松发展环境。2001年施行的对职工住房制度和全队物业管理与社会接轨的改革,完全解决了影响发展的“拖斗”问题。同年施行的对钻机承包经营的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效率提高,同时也培养出一批“小老板”,构建了队钻机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格局,为日后钻探进尺米数逐年提高奠定了基础。
在强化经营管理改革的过程中,全队十分注意改变闭关自守、固步自封的现状,做了大量人文情感工作。主动与外界沟通,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中。立足河西,辐射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承接煤炭资源勘探项目20多个,开创了煤田地质勘探发展的新局面,有力地支持了友邻省区煤炭事业的发展。同时还为张掖120多家小煤矿进行地质技术服务,指定煤矿开口20多处,新发现煤炭储量4亿吨。“十五”期间围绕张掖市政府“电煤钨”三大战略实施,队领导倾情从专业领域相助,陪同市领导多次到兰州、北京进行项目申报工作。随后又牵头引进成都地奥集团对山丹花草滩、张掖平山湖投资勘查开发,对山丹长山子勘查开发建矿,服务社会急需,进一步密切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争取了地方的支持,实现了互动双赢。如在华辰市场建设时张掖市市长现场办公解决相关问题,华辰大酒店建设被列为市长工程,两项目开业时市四大班子到场祝贺,成为美谈。
为了改变产业结构,实现多元化发展,根据张掖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一四五队领导班子高屋建瓴,抓商机,建项目。2001年千方百计组织筹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华辰建材市场。2005年以来,该市场每年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上缴税金近千万元,成为河西地区规模最大、辐射力最强的品牌市场。2003年,借鉴华辰建材市场成功经验,进一步统筹策划,审时度势,因地制企,多方组织资金,使总投资8000多万元的华辰酒店动工。创下了省煤田地质局的项目发展投资之最,开创了全国煤田地质系统以队创办星级酒店的先河。今年一四五队确定的年度经营目标是:总收入6800万元,钻探进尺不低于5万米,特甲级孔率保持100%。目前,这个队正借助全队上下开展的科学发展观活动向着这一目标奋进。
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