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提沉重话题
抚今追昔,不忘历史;传承优良,更看今朝。
自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置县以来,湄潭曾以她博大的胸怀,接纳江西、四川、湖南、广西等诸多省份的客商,各路商贾川流不息,使永兴成为贵州甚至西南地区的商贸重镇,繁华兴盛了三百年。出产丰富,商业繁荣,加之明代一批遗民,来此吟诗作赋、开堂授学,湄潭便成为先天富足、后天殷实的文明之乡。
湄江河水伴随着时光在慢慢流逝,几百年的脚印踩平了很多,磨灭了很多,带走了很多。随着子嗣延绵、人口增长、生产方式和生活要求的变化,渐渐地,土地问题、森林问题、水源问题、人口问题,原来不成问题的也成了问题:农业发展太慢,农村变化太小,农民家底太穷,今天所说的“三农问题”,困扰着湄潭。
“三农问题”是天大的石头压在各届政府头上。他们有一个迫切的愿望,就是让农民快点富起来。
1987年,湄潭喜逢发展机遇。经国务院批准,湄潭县成为第一批全国农村改革10个试验区之一。
试验主题为土地制度建设,试验工作紧紧围绕“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搞活土地使用权,强化土地管理权,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发展农村商品经济”这一思路,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制定出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
不改不行哩。1980年土地包产到户时,分田分地,来势迅猛,分配较粗,遗留下诸多问题,导致农村土地矛盾增多。比方说,土地产权关系不清,造成承包纠纷繁多,侵权行为屡处难绝;土地细分趋势不断加剧,人地矛盾日渐突出;缺乏土地流转机制,影响稀有资源的有效利用;农业投入不足,土地生产率难以提高。
针对这些基本矛盾,湄潭下决心建立明确土地两权分离、促进土地有偿流转、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有计划地开发非耕地资源、保护耕地和培肥地力的土地制度,来激发农民种田热情,抑制农村人口过速增长,有效保护和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产出率,改善生态环境。
好家伙,一项“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一时让人有点转不过弯来。那不就是咱少生点,健健康康地活着就受益?那不就是分到的地,五十年不变,都是咱家的?在地里的扑腾劲儿更足了,死心塌地,心无旁骛,噌噌地,农业收入提高了。这一制度成为湄潭首创,不久在贵州在全国推行。
但是湄潭的“三农问题”仍旧没有彻底解决,农民种地纳税,杀猪纳税,卖菜纳税。首先,开始税费制度改革,给农民松绑减负;实施“万户工程”(即全县每年规划1万户农户,发展多种经营和庭院经济,年收入达到10万元,纯收入达1万元),促进全县农业经营模式由传统向市场化转变。
市场经济时代到了,湄潭又经受了一次不长不短的阵痛。办工厂工厂倒闭,种蚕桑桑农失利,建电厂资金短缺建建停停……
左冲右突。右突左冲。
湄潭各级政府经过漫长的痛苦思索,终于想明白,湄潭没有大城市做依托,没有大型工业做基础,地下没有蕴藏石油天然气和煤做支撑,湄潭的优势还在与这片土地联系最密切的“三农”上!这就是今日“中国名茶之乡”和“黔北粮仓”、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湄潭近三十年土地改革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