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两根杠杆

第五章 两根杠杆

坐落在三江平原上的“黑龙江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治工程”和以松嫩平原为战场的“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设”相继被列为国家级重大工程,合计投资总额达100亿元,这样的好事,全国没有第二家。这是一剂强催化剂,催生了黑龙江形成了覆盖东部三江平原“两江一湖”地区和西部松嫩平原三大流域“两翼齐飞”的土地整治新格局。

在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办公楼上,土地整治中心主任童之杰在他办公桌上摊开一张工程布置图,给我一一介绍起当前黑龙江农村土地整治三项重点工程的实施情况。

“在东部,正在实施的是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治项目。这一项目2009年被国家列为全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国家计划5年内投入资金49.92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93.6万亩,项目全部完成后可新增耕地21万亩,年可增加粮食生产近30亿斤。”

“目前进展如何呢?”

“经过几年来国土、农垦的共同努力,目前立项的子项目有81个,占项目计划数量的近80%;上半年已完成建设规模315万多亩,占国家批复总建设规模的80%;累计完成新增耕地21.90万亩,占国家批复新增耕地总任务的104.29%;累计投资39.27亿元,占总投资的78.67%。”

“今年能完成任务吗?”

“没问题,预计10月份全部完成。”

“在西部,正在实施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设工程。这工程也是国家级项目,2010年5月初被列入国家‘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项目,省部合作计划在3年内,投资50亿元,整治土地规模450万亩,建设基本农田225万亩,新增耕地30万亩,提高粮食产能20亿斤。

“你看,这一重大工程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在嫩江、松花江和呼兰河三大流域安排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计划投资32亿元,建设规模300万亩;另一部分是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治理的土地整治示范工程,已在全省10个示范县和农垦系统开始实施,预计投资规模在18亿元左右,建设规模约150万亩。截至目前,两部分立项实施工程子项目50个,占项目总数的近77%;落实项目投资合计25亿多元,占计划总投资的近78%;已安排建设规模228.64万亩,占计划总规模的76%;落实新增耕地指标18.14万亩,占计划总指标的138%。

“此外,在海伦、五常、虎林、五大连池四个市和农垦建三江、牡丹江两个分局这一片正在实施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工程。这是2006年底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的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模62.28万亩,实施后新增耕地可达33843亩。目前,已投入建设资金5.36亿元,在6个市县和垦区实施建设规模45.72万亩,新增耕地27108亩。示范区的典型示范效果初步显现,为全省发展现代农业树立了标杆。”

不难想象,这些工程的立项、申报、落地和实施,前前后后,国土人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付出了太多的艰辛和努力。“任务重、压力大,我们中心的人都是一人顶俩使,基本没有双休和节假日的概念。”年近六旬的童主任略显消瘦和憔悴。后来才得知,3个月前,他动过一次大手术,目前还在恢复期,但由于任务繁重,他不得不提前回到工作岗位,正常上班,随时下乡。

国土人的付出凝成了可歌可泣的精神财富,创造了惊羡世人的3个“全国率先”:率先提出了实施土地整治规模化建设的思路;率先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土地整治工作机制;率先建设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土地整治示范项目。

经中心领导联络,省国土资源厅主管土地整治工作的女副巡视员贾东力,向我介绍了黑龙江的具体做法。

业已中年的贾东力祖籍河北,生于北京,在黑龙江成长,在国土部门工作了30多年,早把龙江大地当作家乡。黑土地也滋养了她泼辣、爽朗、健谈的性格,虽然声音温婉,动作不夸张,言辞却是整装密集,从头到尾流水线生产一般,容不得你插嘴。

我把她的话归纳了这样几点,但愿没有遗珠漏玉。

一是集中力量抓重抓大。改变过去“铺摊子”“撒芝麻盐”、导致项目小而散的做法,充分依托黑龙江耕地总量大、集中连片的优势,由过去的单个项目摆放,向实施集中连片的土地整治规模化工程转变,重点在中西部松嫩平原的粮食主产区和东部三江平原的农垦地区安排规模化的大项目,为大机械和农业先进技术的使用夯实基础,为现代化大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打造平台。

二是大胆探索改革创新。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责权明晰的工作机制,以政府为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分工负责的土地整治工作机制,把项目的决策、建设和管理权融于各级政府的整体掌握中,省政府负责规模布局审批,市县政府负责建设实施,各级国土、财政等部门负责技术把关和业务支撑。

三是坚持规范管理。逐步健全完善配套制度体系,形成行业操作规范和管理系统,使动辄上千万投入的土地整治工作达到了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律可遵。

四是注重质量标准。严把项目标准关、资金管理关和竣工验收关“三关”;狠抓项目“孕生”“建成”的现场复核和农民认可两个关键环节,来确保项目的质量标准。

我通过实地采访了解到,该省在土地整治中,宜平则平,宜林则林,宜渠则渠,宜路则路,真正做到了因地制宜。比方在松花江、嫩江及东部三江流域等水利设施较好的地区,大幅增加旱改水项目的比重。目前,全省土地整治项目中,旱改水项目的比例超过了25%,极大地促进了粮食增产提质。其中投资2.5亿元的八五九农场3个核心区样板项目,不仅实现了建设质量高标准,同时还应用了水稻生产水温自动调控、数据采集等现代农业高科技手段,打造了全国土地整治复垦项目的样板。

黑龙江“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众参与、分工负责”的土地整治工作机制,走在全国前列,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的高度认可,在全国农村土地整治经验交流会上引起全国同行共鸣。这种机制,一方面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真正把土地整治工作当作政府的一件大事摆上了重要日程。另一方面,通过项目管理权与实施权的两权分离,形成了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很好地避免了暗箱操作等腐败行为的发生。同时让项目接足了地气,顺应了群众意愿,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黑龙江省土地整治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和可喜成果可圈可点:首先,带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比如在黑龙江农垦的3300万亩耕地上,大马力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和配套农具数量之多,国内外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机电液一体化程度之高,装备之新、更新速度之快,已经居于国内甚至国际领先地位,并且有的接近和超过了世界先进水平。可实现从田间到场(院)、从地面到天空的立体作业。农垦建三江管局二道河农场通过平整土地,将小格田变成大方田,现区域内的1.65万亩水田,已成全国单块面积最大的水田,实现了飞机航化作业,亩产达1600斤,是我国现代农业的示范田。

其次,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惠民利民。自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以来,全省新增农业生产直接性收入61.22亿元,同时整治后的新增耕地和田间设施又形成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能够直接支配的有形资产,仅新增耕地发包一项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收每年就达6亿元;通过工程项目施工,为当地农民创造劳务收入近14.65亿元。同时通过合理安排农村居民点、公益事业和产业发展等各类用地,形成了居住相对集中、配套设施完善、人居环境良好的新农村建设格局。

第三,进一步优化了用地布局,推进了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科学用地,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更加集约节约用地。这一作用在垦区显现得尤为突出。

概括起来就是,农村增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由此可见,两项国家级重大工程是撬动黑土地的两根杠杆,这一撬,地活了,村活了,人活了,注定形成多赢的局面。黑龙江的土地整治先后受到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等原国家领导人的视察和高度肯定,被国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在全国重点推介,被国土资源部原部长誉为“国家的希望”。

这是一片不平凡的土地。苍茫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是她宽广的胸怀,雄浑的兴安岭、完达山是她坚挺的脊梁,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北大荒精神”是她高贵的魂魄,春华秋实的美景是她旷世的荣耀。天上地下难觅,人们爱得深沉!

土地整治是一项荡气回肠的壮举,把“国家的希望”种在这不平凡的土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