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1450—1600)

三、文艺复兴(1450—1600)

这一时期是西方世界走向现代社会的转折点。上帝的中心地位逐渐退却,人的中心地位逐渐确立。人文主义开始盛行。“复兴”指复兴中世纪之前的古典文化。由于古希腊时期人和神的距离并不像中世纪时期那样遥远,所以人们借复兴古希腊文化来提高人的地位。但是“人”主要指理性的人。西方现代化进程体现了科学理性占据主导地位的特点。尽管如此,强调人的感性和强调人的理性,都是人文主义精神的内涵,都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中世纪的神学观。另外,新教伦理精神作为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精神支柱,鼓励人们进行探索、创造。这在音乐文化上也造成了繁荣发展的趋势。这一现代化进程的人文主义特点从文艺复兴一直延伸到19世纪。

廷克托里斯(J.Tinctoris,1435—1511)认为,只有人们听得到的声乐和器乐才是音乐。只有听觉的印象才是判断协和音的标准。可见,他以人为尺度来确定音乐概念,并作为音乐审美判断的决定因素,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精神。

扎尔林诺(或查利诺,G.Zarlino,1517—1590),主要著作有《和声规则》(1558)、《和声表现》(1571)和《音乐补遗》(1588)等。他的重要贡献在于从生理和心理角度探讨和谐美的规律。他像亚里士多德一样,把音的组合与人的情感联系起来,认为各种和谐的音组合与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对应:二者相契合使对应的情感增强。

伽利略(V.Galilei,约1533—1591)是著名天文学家G.伽利略的父亲,代表著作是《关于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的对话》(1581)。他强调音乐是独立的艺术,音乐的效果是由听觉判断的。这一点和当时很多人文主义者相同。此外,他认为音乐各调式具有不同的伦理感情色彩。这可以看出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等人将美和善联系起来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他和“卡梅拉塔”(艺术家小组)其他成员一样,从古希腊碑文中发现的单旋律音乐受到启发,强调单旋律风格,认为复调音乐的歌词听不清,妨碍歌词意义的传达。这些看法对后来的音乐思想和实践都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