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的美学功能

一、音乐表演的美学功能

音乐表演首先具有审美功能,表演者在演奏或演唱音乐的同时,进入审美状态。就表演的任务而言,它具有转化功能,即把无声的音乐转化成有声的音乐。从音乐活动整体上看,音乐表演具有导向审美、连接作曲家与听众等的交流功能。

1.审美功能。

音乐表演的审美功能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体察和同化两方面。

其一,体察音乐——直接体验音乐世界。人通过歌喉或乐器创造音乐的同时,也处于审美状态。这种审美和单纯听赏不一样。听赏时并不操作乐器或歌喉,带有“隔岸观火”的特点。而在表演中,音乐通过表演者显现出来,表演的行为决定音乐样式。表演中,表演者直接“触摸”音乐——歌唱有气息的出入、体内的摩擦和身心的互动;演奏有无机躯体的延伸,乐器在得心应手的操作中鸣响。表演者集表演与审美于一身;在表演中审美,在审美中表演。这样的审美,有更深切的感受。

其二,人乐同化——音乐人的塑造。表演中一方面人创造音乐,另一方面音乐塑造人。人乐在互动中彼此同化。音乐是对象化的人,人是主体化的音乐。这就是“音乐人”名称的一种释义。自由即兴的歌唱或演奏,或表演自己创作的音乐,这种同化更为典型。阿炳演奏自己创作的《二泉映月》,那音乐就是他内心的写照,是他的灵魂的外化。反之,在演奏中,他自己就是音乐的写照,尤其在他人眼中,阿炳和他的音乐完全是一体的。在依照他人创作的乐谱表演时,那音乐在多次练习中已深入骨髓。音乐在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中,似乎成了表演者自己创造的东西,甚至是自己内心的外化。反过来说也一样,表演者的内心被音乐塑造,人沉浸在音乐中,音乐占有了人心。

2.转化功能。

其一,直接转化——内心—音响转化。对阿炳那样的创作/表演者而言,演奏功能就是将内心感触直接音响化。每个人内心都会有淤积的时候,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用音乐的方式将内心的淤积外化出来。音乐人具备创作和表演能力,能够将内心不吐不快的东西转化成音乐的形式,并通过表演来将内心的音乐转化成音响。内心的音乐是无声的,表演就是将它转化成有声的音乐。“表演”,顾名思义,就是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演化成声音的感性世界。当然,表演者在进行内心—音响转化时,是带着美感的。如今,《二泉映月》依然是雅俗共赏、中外驰名的动听乐曲,感人至深。

其二,间接转化——乐谱—音响转化。对他人创作的音乐,表演者首先面对的是乐谱,是外在于自己的东西,经过理解、感受、练习,再将乐谱转化成完整的音响。其中关键在于,要将乐谱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再通过表演转化成音响。这种转化,是先内化再外化,因此相对于直接创作的表演,显得间接。乐谱的外在性,在刚接触的时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毕竟不是表演者自己创作的。内化具有变异性,也可以说是不彻底性。面对乐谱,一个异己的东西,表演者无论怎样努力去接近它所记载的音乐,想把它的东西原真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也不可能做到完全彻底;他所内化的东西,夹杂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已经一定程度发生了变异。正因如此,不同的表演者面对相同的乐谱,会出现不同的转化结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不同的音响版本。这个问题下文还要涉及。

3.交流功能。

其一,引领功能——导向审美彼岸。表演者在将无声的音乐转化成有声的音乐时,对音乐进行非常细致的处理。精彩的表演,吸引听众从现实世界走向审美世界。在表演现场,表演者与听众直接交流:表演者将音乐及相关信息传给听众,听众的反应以掌声等形式反馈给表演者。就审美而言,听众首先接触的是表演者;听众是在表演者的引领下进入音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表演具备引领功能。在这种情形中,人们的视觉集中在表演者身上,注意力集中在他的表演上;表演者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听众的身心。表演者的动作神态就是视觉化的音乐,人们从表演的动作神态中加深对音乐的领悟和感受。小泽征尔在给中国的乐团排练交响乐时,没有太多的语言,而他通过指挥动作对每个声部重新进行处理,音响效果大大改观。无论是乐团成员还是台下的听众,都能从他的指挥动作和神情上感受到活的音乐。许多歌唱家和乐器演奏家都具有视觉魅力,他们的表演感人至深,是视觉和听觉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个人自娱性表演中,尽管没有听众,表演者本人就是音乐的体验者,这时表演也具有引领功能——将表演者本人从世俗引向审美。

其二,中介功能——连接作曲家与听众。在创作—表演—欣赏的链条中,居中的表演显然具有中介功能;它是作曲家和听众之间的桥梁。因此,表演是作曲家和听众之间交流的中介。作曲家对听众的“发言”,需要表演者转化成音响,提供给人们“倾听”。从审美的角度看,表演不仅展示音乐的感性世界,它还展示作曲家的精神。如果将作曲看作“一度创作”,表演是“二度创作”,那么欣赏就是“三度创作”。每个后者都以前者为基础,同时都有所变化。音乐在这个流程中具有保持某种不变性的变形特点,类似于拓扑学描述的“拓扑变形”。表演的中介功能表现在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从作曲家手中接过来的“接力棒”是乐谱,通过自己的劳动(表演),将“接力棒”传给听众的是音乐音响,听众在自己的理解中将音响转化成审美对象。如果没有表演的中介作用,听众直接面对乐谱,将难以进入审美。即便是行家,面对乐谱也难以获得充分的审美体验,因为很多心力分散到无声音乐转化成有声音乐的想象中,而且声音想象没有表演转化的真实音响那么直观、清晰,不具有直观感性那样的生动性。充分有效的审美只能面对直观的感性对象,可见表演的重要性。特别是现场演出,表演让听众接触直观的音乐,同时和作曲家的心灵对话。从“发言”到转化再到“倾听”,信息具有单向性;信息的回路比较复杂,通常由作曲家到现场或通过间接途径(表演者、评论者或在场者的反映)来获取反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