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饱和与再度饱和

一、初次饱和与再度饱和

第一次欣赏一首符合个人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的乐曲,审美者往往觉得很兴奋。但是,无论它多么新鲜多么好听,一次又一次连续听赏,审美饱和依然不可避免会发生,导致人们暂时放弃继续倾听。一般规律是,每重复听一次,作品的新鲜程度就降低一点。也就是说,短期记忆令人感到重复倾听中的音乐越来越熟悉;它的展现总按照确定的“路径”,展现结果都是一样的“面孔”。因此,多次倾听的音乐,审美功效将逐渐减弱。这好比同一种药吃多了人体产生抗药素,使药效减弱一样。连续倾听的次数上升,审美功效就降低,二者成反比。

一旦审美饱和发生,人们就会停止继续倾听。然而优秀的乐曲就像一座矿山,可以不断开采。过了一段时间,人们还愿意选择它们作为审美对象。从哲学释义学的角度看,经过一段时间,人发生了变化,又有和乐曲产生“视界融合”的新“本钱”,哪怕该曲子并没有变化,也能产生新的审美效应。但是,连续倾听,审美饱和现象将再度出现。而且,一般情况下第二次饱和所需要的连续倾听次数少于第一次。比如,第一次需要连续听5次才饱和,那么第二次也许4次或3次就饱和了。当然这仅仅是一般规律。有时由于人遇到较大变故,或者受特定场合影响,重新听赏时连续倾听,审美饱和可能并没有更早发生。例如在审美欲望特别强烈的时候,或由于和知音一道听音乐,兴致特别高的时候,可能审美饱和比较迟才产生。也就是说,每一次重新审美,审美饱和的情况可能各不相同;有时饱和所需的次数多,有时所需的次数少,不一定呈现递减的状态。另外,间断时间长短也会影响重新听赏的审美饱和速率。一般而言,间隔时间长,审美饱和所需的听赏次数多些,反之则少些。

审美饱和规律促使我们对“永恒美”进行细致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结果是明确的:对优秀乐曲的审美不是一条永不中断的直线,而是一条断断续续的虚线。换一种说法:优秀乐曲的复活率高,但却不是永远不“休眠”。一方面是优秀乐曲具有丰富的感性样式和蕴涵,另一方面是审美主体总在变化。这两方面使审美主体在审美饱和之后可能重新选择同一乐曲进行审美,于是形成“审美——饱和——再审美——再饱和……”的长期审美活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