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作曲是理性与感性结合的工作。根据前人的成功经验,概括出作曲规律,形成系统作曲法,后人就可以依照这个作曲法来创作音乐。如上所述,声音演绎具有理性计算的性质;演绎就是依照作曲法的规则,根据前面的音选择后续的音,或按照预设关系进行音的组合。音响实验则具有感性直观的性质;实验就是利用发声工具将乐思显现出来,通过听觉进行审美判断,进而修改或调整音响结构。二者应有机结合。例如依照欧洲大小调体系中的和声学,作曲时的和声设置就是这样的演绎。和声学确定了调性音乐中的和弦结构、各和弦的调性身份(稳定或不稳定及其程度;功能性、色彩性)、和弦连接的基本原则(功能进行、曲式意义、声部进行、连接禁忌等)等。由于规则很具体,因此创作时可以依照套路在乐谱上进行直接演绎。但是,在规则范围内还有许多可自由选择的空间,优秀的作曲家能够利用这些空间进行个性创造。这就要求他能够想象各类和声设置的实际音响效果;在这些效果中选择符合自己艺术表现需要的某一组合。在教学中,初学者往往是“纸上谈兵”,对自己的和声设计的实际音响效果不了解或不清晰。也就是说,在他们的内心,理性和感性是分离的;乐谱上的和声与实际音响效果之间,还没有建立清晰稳固的对应关系。其结果即便作品在和声上是“正确”的,也因缺乏个性和灵气而仅仅是不成熟的习作。
在作曲领域,理性和感性分离的现象,常见于20世纪现代主义音乐。序列主义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问题,尤其是整体序列主义。它们理性设计上的有序,直观上感受不到。就人的思维和感知的对比而言,理性的世界大于感性的世界。可以说,理性是感性的延伸。例如,我们很难想象四维世界,而数学却可以轻而易举建立多维世界模型。在音乐创作上,作品可以写得很复杂,但是听觉上却未必能感受到所有的设计细节。例如十二音技法创作的作品,要从乐谱中寻找序列原形、逆行、倒影、逆行倒影及其各个移位都很困难,更不用说直观上能听出来。十二音作品如此,整体序列作品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些现代音乐作品织体非常复杂,声部众多,每个乐器组作了很多细分,即便行家也很难听到所有的声音细节。因此,作曲界流行一句行话:某某作品是给眼睛看的,而不是给耳朵听的。说的就是乐谱和音响之间存在着距离,理性和感性分离的现象。这从反面警示人们,音乐创作应注意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从接受角度看,人们对作曲家的成果进行鉴赏或评判,也需要采取理性与感性结合的方式——对乐谱进行理性分析,对音响效果进行感性验证。理性分析是为了理解,而理解是为了更深刻的审美体验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