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意义
文化传统赋予音乐的意义,是音乐自然携带的意义。但是这种意义并不都是蕴含性内容所表现的,而主要是音乐和音乐之外的其他文化事物联结产生的。音乐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和整个社会是一体的。建筑、服饰、文学、雕塑、绘画、舞蹈,以及生活方式、社会活动等等,构成一个社会的总体特征,音乐也参与其间,和整个社会是和谐的。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事项,总是某一社会文化的显现体之一。一方面音乐是社会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在社会中产生作用。音乐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或方面。音乐的产生或消亡、存在样式或风格特征、功能与价值等,都和社会文化密切相关。如果将音乐比作鱼,那么社会环境就是它生存的水域。珊瑚礁浅水域里的鱼,它的长相、动态和整个环境相关,它具有环境的功能,是食物链的一个环节。总之,它携带着整个环境的信息。如果将它从原生环境中移到一个中性的鱼缸里,尽管它的长相没有变化,但是它的动态一定会发生改变。因为没有珊瑚礁和浅水的一切,没有天敌,也没有那里的食物,在中性环境,原来的躲避和捕食等行为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了。音乐如果离开了它的社会文化环境,也就只剩下它自身。实际上这种情形只在把原生态民族民间音乐搬到都市舞台上时发生过。而社会各阶层的音乐更多地存活在各自的文化环境里。创作的音乐也一样,也都产生、存活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它的结构样式,它特有的风格,无不打着社会、时代、文化的烙印。西方所说的“国际风格”,并不是全球风格,而是西方世界的共同风格。这就是柴科夫斯基和民族乐派的区别,他用西方世界共同的音乐语言写作。尽管如此,从中世纪到古典主义奠定的基础,这种“国际风格”实际上具有的是欧洲社会的某些时期的文化特征,而不是全球文化的共同特征。因此中国人一听就听出那是西方古典音乐,其他非西方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也一样。这是显而易见的。反之,中国音乐也携带着中国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特征;古代音乐和现代音乐不同,文革时期的音乐和改革开放以来的音乐也不同。社会变化了,音乐也随之变化。民族民间音乐也各有典型的社会文化特征,透露出文化差异的信息。它们的社会环境、文化习俗造成乐器、嗓音、音乐概念和行为的特点,也造成特殊的音乐价值观。世界各民族民间音乐都携带各自的文化意义。伊斯兰地区由于宗教文化的原因,音乐价值观很特殊。那里的主流文化认为宗教音乐不是音乐,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它排斥审美的音乐,在局外人看来则是不可思议的。音乐在外观、形式上都有社会文化的印记。更重要的是,音乐在社会文化中发挥各种作用的时候,具有各种联结意义。
各民族文化中的音乐,在不同功用场合有不同意义。它们本来就在各种功用中,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诞生。在满足这些需要中,音乐显示出它的意义。中国先秦时期的“乐”的概念,是将有音乐参与的综合活动当作一体的文化事项。这意味着音乐在“乐”中和其他相关事物联结在一起,必然具有和这些事物联结的意义。以仪式音乐为例。在各种仪式中,音乐充当一个重要角色。有的是重要环节中的角色,有的是伴随的角色。在有唱词的环节中,歌词显示仪式的重要内容,曲调也就在其中共同负载仪式意义。在仪式中有许多非言语的活动环节,音乐是无言的行为最好的伴随者。这时音乐的文化意义主要不在蕴含性内容中(歌词除外),而在担当的角色上。今天,在中国民间婚丧仪式过程中演奏的音乐,有许多本来是和婚丧无关的。由于某些乐曲一时成为某地区民间婚丧活动中经常使用的音乐,尽管它们另有原生文化意义,但在新的功用中,和新的文化事项联结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文化意义。
音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义演变,通常是因为同一首曲子在不同时期发生了功能和形态的变化。例如《黄河大合唱》在20世纪上叶,是政治功用的音乐,它的初始意义是“抗战”这一时代主题的意义所涵盖的。20世纪下叶以来,战争结束了,时代改变了,它的功用和形态也都改变了——从实用变为审美,乐队部分重新编配。这时,“抗战”已经成为历史意义,而现实的审美意义联结的是新时期的社会文化;对于没有亲身经历那段历史的后来人来说,在审美中历史意义已退居其次。中国20世纪早期学堂乐歌的曲调多数来自西方和日本,它们被填上新词,便离开了各自的原生文化来到中国的学校课堂,成为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带上了新的文化意义。
如果文化方式改变,音乐的联结意义也将发生改变。例如,从原生态民歌到以它们为素材创作的音乐,文化方式改变了,文化意义也随之改变。原生态民歌是生活本身,不是舞台表演的东西,而创作的音乐则是“高于生活”的艺术。民歌改编的常见方法有4种:其一,移植,也就是将声乐直接变成器乐,可以加引子、过渡和尾声,也可以移调转调。其二,主题发展,也就是以民歌为主题,进行创作上的发展,产生完整的作品。其三,“意译”,也就是不直接采用民歌原形,而仅仅采用它们的韵味。其四,拼贴,也就是将民歌原样贴进作品中。前3点巴托克做了概括,作品也很多;最后一类是晚近才出现的,作品相对少些,典型的如谭盾的《地图》。民间音乐进入创作作品中,仅仅是曲调的进入,它的原生环境和初始功用则进入不了,因此它从原来联结的文化意义中脱离出来,进入到新的关系中,产生新的意义,主要是审美的意义。这如同原来在某水域中产生并发挥各种功能的鱼,被放进了水族馆供人们欣赏。在新环境中,在新的音乐上下文关系中,变化了的民歌的新意义在于确定音乐风格,并作为原生文化的标识,成为沟通新旧文化的桥梁或媒介。在这种变化中,音乐形态也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除了拼贴的类型之外,其他类型作品中的民歌已经被变形,主要是从比较自由的形式变成相对确定的形式。很多原生态民间音乐,如今还成为都市舞台或当地旅游文化中的歌舞或器乐表演。这种改变,是音乐和文化环境关系的改变,因此也是音乐联结意义的改变。都市舞台或电视等传媒中的“原生态民间音乐”实际上已不是原生态音乐,而是具有新的联结意义,那就是上述审美意义和新旧文化联系的意义。
思考题
1.音乐的“意义”指什么?理解它对审美有什么意义?
2.音乐的“外观信息”指什么?以什么为判断方式?
3.音乐的“结构信息”指什么?都有哪些类型?
4.音乐的“内部信息”指什么?它包含哪些方面?
5.音乐的“联结信息”指什么?都有哪些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