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的教学难点
音乐表演的教学难点在于乐感的培养。这也是整个音乐教育的难点之一。所谓“乐感”,通俗地说就是音乐感觉,学理上说就是音乐美感,和审美趣味直接相关。乐感在表演领域直接关系到技术如何为艺术服务的问题。缺乏乐感,技术的应用就没有方向,音乐的形式就不能很好地揭示内容,或者说音乐的内容就得不到很好的表现。可以说,乐感是在对音乐内容的把握基础上形成的,体现在表演者对音乐风格、韵味的深刻理解和感受,这种理解和感受可以通过表演显现出来。在“音乐审美趣味的形成”问题研究以及相关的内容已经涉及这些问题,因此这里只对培养乐感的方法做进一步的概括。
1.模仿式教学。
音乐艺术是感性事物,表演就是要将无声的音乐转化成有声的音乐。因此,表演教学最终要落实到感性效果。通常所说的“言传身教”或“口传心授”,就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和模仿,从而把握音乐的风格韵味。“言传身教”或“口传心授”并非仅仅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如此,现代专业音乐表演教学也不同程度采取这样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学生面对乐谱,并不能充分知晓如何处理音关系才能实现符合美学要求的音响转化。教师的讲解能够使学生理解作品的意义和表演的要领,而教师的表演示范则能够使他们获得风格韵味的感受,并拥有模仿的样板。需要处理的矛盾是,一方面示范提供模仿的感性样式,有利于学生掌握音乐的风格韵味,另一方面示范又可能使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惰性,或抹杀学生自己的表演个性,不利于他们独立发展。这一问题下面再分析。
2.启发式教学。
采用模仿式教学并不能完全解决乐感的培养问题。有的学生即便拥有教师的示范样板,仍然不能把握音乐的风格韵味;模仿的结果只有形似而没有神韵。这就需要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中国古代俞伯牙学琴的“移情”,就是典型而特殊的启发式教学事例。在这个事例中,俞伯牙的老师成连采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带学生到大自然的环境中,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大自然的启迪。当俞伯牙独自一人在海边等候,面对大海、蓝天、群山,感悟到自然的无私无欲,无限博大,从而净化了自己的心灵,开阔了自己的心胸,达到了“精神寂寞,情志专一”的境界,琴声就有了空灵的韵味。历史上宗教人士在传授难以言传的教义时,常常采用类似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例如中国古代佛教的禅宗,采取设置“公案”的方法来启发徒弟。音乐的韵味也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所以需要特殊方法来启迪学生。此外,引导学生多做乐外工夫,也是培养乐感的良好途径。通过文学艺术等等的广泛接触,参与各类社会文化生活,人生阅历逐渐丰富,学生的心志将得到磨砺,音乐境界将得到提升,乐感也就得到培养。
3.自助式教学。
如上所述,教师的示范有两面性。常见的情况是,在课堂上学的曲目,学生表演得好,而自己选择的曲目,未经过老师辅导,表演质量就没有保证,说明乐感还未培养好。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自助式教学的方法,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既可以避免学生依赖教师的示范,自己不会处理乐谱,缺乏表演个性,又可以培养良好而有个性的乐感。从美学上说,尽管过去的音乐没有留下音响,后人不易想象实际音响效果,特别是它们的韵味,但是通过历史相关资料和知识的掌握,参照音乐所处文化环境的感性特征,欣赏与音乐同时期的建筑、服饰、文学、绘画等作品,就可以达到对过去的音乐的理解,对其音响效果进行合理想象。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平时的音乐表演教学中实施,让学生知晓理解和想象过去音乐的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收集资料、欣赏和音乐相关的姐妹艺术的能力和习惯。而对有声像资料的音乐,则要培养学生鉴别和鉴赏能力,并告戒他们不要盲目模仿,避免出现只有形似而缺乏神韵的苍白表演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