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性内容的社会方面

二、蕴含性内容的社会方面

音乐的蕴含性内容的社会方面指的是和人的习得性听觉感知规律对应的方面。

对音乐形式的理解,其中有一些重要方面是后天习得的,是音乐耳朵的重要构成因素和标志。

调式调性的理解,以后天形成的感知反应为基础;这种反应具有确定性和普遍性。典型的表现如对调式音级的稳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反应。以西方大调音阶为例,小二度音程关系的mi-fa和si-do,它们符合接近组合规律,但是其中的倾向性却是这个规律无法解释的。两个音就像两个点,它们本身没有意识,音高接近而容易被人的知觉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调性音乐中,这种联系还包含倾向与被倾向的关系。在不同的调性中,小二度音程关系的两个音,它们的倾向与被倾向的关系是相反的。不稳定音对稳定音的倾向,只存在于调性关系中,只有音乐耳朵才能辨识和感受这样的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倾向性存在于音乐耳朵的感知模式中;这种模式是经过训练,将音高的调式模式在内心建立起对应关系的。这也就是大小调音乐的音高形式所包含的内容之一;这一内容引起确定的感知和理解。中国五声性调式的意义显然不包含西方大小调体系中的半音倾向性,但是主音的稳定性却相同。通常音乐都结束在主音上,就是因为主音最稳定。各个民族的音乐都有相同的“主音终止”模式。落在主音上,给人“落在实处”、“一块石头落了地”的满足感。不稳定音造成运动趋势,稳定音造成终止感,这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关,和人类的生活经验有关。如前所述,人类生活在重力场内,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中,动和静相对。就二者的比较而言,运动的状态给人不稳定的感受,而静止的状态往往给人稳定的感受。反之,不稳定往往造成运动,如斜坡造成的物体运动;稳定则导致静止,如平面上物体不运动,或匀速运动。匀速运动造成的静止感,在音乐中相当于持续音或同音反复、固定音型的反复。这些音或音型刚出现时给人运动感,但是在持续或反复中没有变化,因此给人静止感。这种不变化造成静止的蕴含性内容是自然听觉可以感受到的。但是,如果不能区分稳定和不稳定,也就不能感受运动的倾向性。因此调性听觉是训练的结果;调式音的倾向性是音乐耳朵的“专利”。从调式意义上说,主音经常出现,或乐句落音多为主音,音乐给人的运动感就弱,反之则强。像这样的蕴含性内容,是音乐耳朵直接可以从听觉上把握的。

节奏型的理解,具有社会性的一面。中国民歌中,2+3拍子的节奏型乐句,往往是7字句歌词加一个衬字或4字两句歌词连读的朗诵节奏造成的:。在7或8字句的朗诵中,人们总是在第4个字上拉长音,而在最末一个字上停顿换气,所以产生这样的节奏型。戏曲的各种板式,都需要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不熟悉渔民生活,就难以理解他们歌声中摇橹划桨的节奏。探戈等舞曲的节奏特征,只有了解的人才能很好地把握。有些人不能掌握舞步的要领,就是因为没有理解这些民间舞曲的节奏精髓。

曲式的理解,特别是复杂曲式的把握,需要专门学习。不了解交响套曲结构组织的人,对各乐章的曲式特点和顺序安排也就不理解。而熟悉的人则可以随着音乐的进行,步步深入地沉浸到审美体验中。他可以听出各处音乐妙在哪里,从而心领神会地感受这些美妙的音乐。就像了解棋路的人,能够看出每步棋是否照搬套路,是否打破常规、出奇制胜。外行只能看热闹。

风格、韵味的理解,完全是后天形成的。它们就在音乐形式的特点中,但是需要社会性理解。风格是所有特点的总和。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流派风格、个人风格等,都体现在具体音乐风格上。通常只有文化圈内的人,能够充分理解和感受本土音乐韵味,局外人则难以理解它们的风格特点,不容易像局内人那样感受它们。上文谈到,乐器、音色往往具有社会历史文化属性。例如管风琴及其音色与西方教堂的联系,萨克斯管及其音色与流行文化的联系,电子琴及其音色与电子时代的联系,等等。当代文化人类学研究表明,乐器和音色还具有社会性别属性。例如女孩从小被教育应该穿什么衣服,应该有怎样的言谈举止,应该选择适合女性的乐器如长笛而不是长号等,吹奏乐器应该将双腿闭拢等等。就像麦当娜的音色具有当代强势女性的性征一样,萨克斯管的音色也和大众文化中的性角色相关,和带沙音和鼻音的歌唱音色相似。只有理解这些,才能很好地感受相应的音乐。这些社会性因素,依然能够从音乐本身听出来;音乐本身就包含了这些特征,因此和指向性内容相关而不相同,还是属于蕴含性内容。等等。

音乐的蕴含性内容,是通过对音乐形式的理解和感受获得的。它就在形式之中,是感性方式显现的。其中有自然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因素。就前者而言,“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可以成立;就后者来说,音乐是多样的、有差异的,音乐理解受制于多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