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1750—1820)

五、古典主义(1750—1820)

这一时期的总特点是强调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古典早期的启蒙运动,反对教会权威和封建制度,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作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但是在音乐界,激情说也非常盛行。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音乐特点是在理性控制之下表现情感。

卢梭(1712—1778)是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代表。他指出音乐不能直接描绘事物,而能表现事物引起的情绪。音乐应表现人心的“自然”。旋律模仿人声的变化,实质上是表现情感的自然。他支持喜歌剧,也就是支持表现新兴市民的审美趣味,与传统的贵族审美趣味相左。狄德罗(1713—1784)认为音乐是最高的艺术,可以模仿物体的声音或情节。音乐给人各种感受,给人更多想象的自由。苏尔策(J.G.Sulzer,1720—1779)坚持认为音乐是表现激情的艺术。格鲁克针对当时歌剧的形式主义倾向,进行歌剧改革。他提倡音乐服从诗歌,并认为二者的任务都在于刻画人物;在为歌剧题材服务时,音乐的旋律和和声才显示出美来。他追求质朴、真实、自然的美学理想,反对矫揉造作。从美学上说,他坚持的是他律论观点,反对自律论做法。

特别应该关注的是康德(1724—1804),他在美学专著《判断力批判》中,将美划分为自由美(纯粹美)和依附美(附庸美)。自由美是指事物自身呈现的美,比如自然花朵、抽象图案、无标题无歌词的音乐。依附美是指依附于概念或日常事物的美,比如具象绘画、标题音乐。但是,他认为美和被依附物无关。按照康德的观点,可以做如下考察——

书法美依附于文字,但是书法美只和字写得怎样有关,而和写了什么字和概念无关。写“美”字和写“丑”都可以写得美或不美,而和“美”“丑”的概念无关。现代书法中,有一种“无字书法”(笔画结构完全由书法家自己选择确定),是一种自由美。

具象绘画的美依附于日常形象,但是和这些形象无关。画“天使”和画“魔鬼”都一样,关键在于画得怎样,而不是画了什么。内行看门道,指的就是欣赏作品本身的美,即构图、色彩、线条等的运用。抽象绘画就没有依附物,它属于自由美。

小说的美依附于故事情节,但是和故事情节无关。有审美能力的人阅读小说并不是看故事情节,而是欣赏小说运用文学手法的效果。因此许多现代小说淡化情节,突出文学语言的美。诗歌在这方面是文学的典型。

标题音乐的美依附于题材,描绘性的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还有中国古琴曲《高山》、《流水》;故事性的如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谭》;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但是,音乐的美与题材无关,而与音乐自身的结构和演奏中音乐的韵味有关。

康德虽然最终认为依附美更为丰富,但依然强调美在于艺术作品自身,因此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