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趣味的含义

一、审美趣味的含义

审美趣味也可以称“美感”;对音乐而言即“乐感”。中国古人的“意境”、“境界”也和审美趣味相通或相关。在音乐领域,乐感极为重要。乐感表现为对音乐韵味或风格的把握。风格是音乐所有特点的总和。把握了韵味或风格,也就把握了音乐的灵魂。乐感关系到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的品位,也影响着人们的各种相关的选择。在技术与艺术两个方面,工具或技法属于前者,审美趣味或乐感属于后者。有技术不等于有艺术。不少音乐创作或表演的学习者,也许掌握了良好甚至高超的技术,但却未必都能创作出审美品位高的音乐,或给人们提供非常富于乐感的音乐表演。音乐作品的审美品位或给人的美感,和作曲家的审美趣味直接相关。作曲技术的运用需要某种引导,这种引导就是作曲家的乐感。乐感和作曲家的审美理想密切相关。审美理想是关于“什么是最美的”或“什么是最有价值的”问题的答案,而乐感则是心中“最美的音乐”或“最好的音乐”的感性样式。作曲家在创作中依照心中的感性样式外化成作品,因此作品的美或其他感性样式体现了他的乐感。演奏也是这样,演奏的效果和表演者的乐感直接相关。例如两个钢琴学生演奏相同的作品,其中的一个弹奏技术很好,也能按照乐谱的提示将音乐的起伏张弛表现出来,但是人们总觉得不够动听。另一个技巧上的表现可能不如前者,甚至个别地方出现瑕疵,但是人们却觉得好听,“有音乐”。也就是说,后者更富于乐感。俞伯牙学琴,在掌握了技术之后,师傅依然认为功夫不到家,说的就是乐感问题。当时师傅要求的乐感是“精神寂寞,情志专一”,也就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空灵的境界,俞伯牙未能做到。后来通过大自然的点化,才使他开窍。陶潜追求“琴中趣”,不屑于“弦上声”,说明他的乐感和道家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一致。

音乐欣赏也需要相应的审美趣味。通常人们就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选择自己喜爱的音乐的。有什么样的审美趣味,就有什么样的音乐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