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入理解到深刻感受

第一节 从深入理解到深刻感受

音乐看不见、摸不着,被认为是最难以捉摸的事物之一;音乐审美内幕更是神秘莫测,令人困惑。这里存在两个对立方面:一方面,审美发生在感性体验过程,美学研究人的感性需要和满足的规律,明显强调感性。另一方面,中国音乐教育长期以来注重教化,将音乐作为“移风易俗”、塑造人格的工具,近代以来又强调音乐知识的学习,忽视音乐的感性体验,以至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出现“没有音乐的音乐课”、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普遍现象(具体探讨见后面的章节)。关键问题在于对“审美”认识不清或习惯于理性思维,以认识活动规律对待审美活动,采用认识方式进行审美。专业音乐教育中,重技轻艺的现象也不少见,以致培养出音乐匠而非音乐家。职业音乐人具备精良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却未必时时都能进入感性体验状态,并获得充分的审美愉悦。而门外汉接触音乐则处于感性表面的“看热闹”状态,缺乏理解,未能获得审美对象,因而难以获得充分的审美效应。更常见的是,人们将音乐作为一种普通语言,总是追问音乐“说了什么”,而不关注音乐本身,没有进入音乐的感性体验状态。因此,探讨音乐审美过程中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