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饱和速度的差异

三、个体饱和速度的差异

审美饱和的情况因人而异。一般情况是,行家比较容易饱和,普通审美者则比较不容易饱和。那是因为行家容易把握音乐,很快就达到“一眼见底”的地步。这时审美饱和将不可避免地发生。以作曲家为例,他们的职业是创作,同时也是审美的行家和最大的消费者之一;无论出于创作目的、认识目的还是审美目的,多数时间都在和音乐打交道,因此对音乐形态结构和审美趣味的把握特别深刻。在面对他人写的一首新作品时,作为行家,他们往往能够很快地进入深刻的感觉;如果连续倾听,很快就达到审美饱和。而普通人没有创作经验,要从形态结构上把握一个作品不容易,要把握一个新作品就更不容易。相对而言,面对风格熟悉的作品,普通音乐耳朵还能把握其基本韵味,但是面对新作品,他往往就变成非音乐耳朵,不仅难以把握形态结构,而且体味不到音乐的魅力,甚至觉得怪异。因此,普通音乐耳朵相对行家而言审美饱和速度慢,尤其是对新音乐。当然,如果拒斥新音乐,根本不愿多接触,未进入审美,也就没有饱和问题。

存在着相反的情况:对于比较复杂或陌生的音乐,行家能够把握其中的奥妙,善于层层深入地欣赏,因此需要一定的倾听次数才达到审美饱和。而普通音乐耳朵未能充分把握复杂或新异的对象,未能深入地欣赏,可能在某一层面就停止了,进入不了更深的层面,从而提前产生审美饱和。

总体上说,行家审美饱和更快。他们只是在将音乐作为认识对象的时候,才在审美饱和发生后继续倾听音乐。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创新的作品总那么超前。这也是音乐发展的内部原因。正是由于作曲家审美饱和快于一般音乐耳朵,所以他要满足自己的感性需要,就必须创作新作品。普遍规律是,作曲家写的作品,首先要自己满意。应景之作不在讨论之列,因为那不是真正的艺术创造。包括作曲家在内的各类艺术家都有共同的创作理念: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这种理念的出现是审美饱和经验的结果。(这里涉及到的创作个性问题,在后面的章节阐述。)而这种理念又导致艺术家总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往前走,创新的音乐总是超前,总是在普通音乐欣赏者的接受能力边缘,甚至超出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范围。例如当代作曲家创作的先锋音乐,普通百姓无法接受,一般音乐耳朵也欣赏不了。美术的情形也一样,习惯于具象绘画的人们难以接受抽象艺术。作曲家对新作品很快又饱和了,因此就创作出另外的新作品。如此这般,他们一直走在大众前面。了解这个规律,人们就应该理解作曲家的创新行为,并对新音乐采取宽容的态度,使音乐资源越来越丰富。只有保证音乐资源的丰富性,才能使审美个体永不“断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