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单一作品的饱和与对同风格作品的饱和
连续倾听同一首曲子,将产生审美饱和。不仅如此,对一首曲子的审美饱和,还将蔓延到对相同风格的音乐整体的审美饱和。
如前所述,连续倾听同一首曲子,由于记忆的缘故,重复倾听如同行走在同一路线上,音乐的展开总在期待之中,因此新鲜度下降,审美体验必然逐渐走向饱和。引起饱和的原因在于连续、一再重复熟悉的感受。这样,在欣赏同类风格的其他乐曲时,熟悉的感受也将不同程度地出现,尽管那些都是未曾听过的。一般规律是,倾听相同风格的音乐,对其中一首曲子饱和了,换首曲子可以产生新鲜感,但这种新鲜感却是短暂的,而且比第一首曲子更短暂,尽管第二首曲子也是首次被倾听;比起第一首曲子的第一次和第二次倾听,第二首曲子的首次倾听产生审美饱和所需要的次数,低于前者的第一次,而高于前者的第二次。同样,第三首曲子审美饱和所需要的次数进一步递减。以此类推,最终,对整个相同风格的音乐群的审美饱和将不可避免地产生;这种饱和,不需要对所有同风格的曲子全部都倾听过才产生,而是在某个程度上整个地放弃。这如同对某种食物(例如花生)的饱和,用不着对它的个体全部都品尝过才达到对整个类别的饱和。同一类音乐听多了,只要出现的还是那个类别的曲子,人们通常会弃绝,而用不着对每首曲子都饱和之后才产生对同类整体的饱和。
从对个体的饱和到对类别的饱和,这个规律可以说明音乐风格演变的内在原因。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当人们对某一风格的音乐类别产生审美饱和之时,必然要求音乐有所变化,其结果新风格的音乐应运而生。这时即便社会没有出现大变动,音乐也会变化。例如欧洲音乐从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的变化,社会并没有发生断裂性动荡;那个动荡是在20世纪世界大战时发生的。19世纪下叶,欧洲大小调音乐在瓦格纳半音阶和声那里达到了饱和点,以至于法国的米约提出“打倒瓦格纳”的口号,希望音乐向前发展。这种饱和既是审美上的饱和,也是创作上的饱和。创作上的饱和指某种风格范围内(例如大小调体系)的材料和组织的所有可能性都被发掘尽了。在各种期望突破的探索中,印象派首先有效地出新。随后的表现主义已到了战争边缘并延续到战争时期,它在音乐语言的选择上进一步革新,最后出现无调性的十二音体系。
流行音乐的变化,也与审美饱和有密切关系。一方面大众音乐本身形态比较简单,另一方面大众审美不追求深刻性,因此审美饱和很快产生。这促使大众音乐的生产不断出新,通俗音乐一茬一茬地替换着在社会音乐生活中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