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

一、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

自从社会分工出现专业作曲家和记谱法以来,音乐创作首先通过乐谱记录下来。它使创作较为便利——能够将稍纵即逝的乐思及时用符号确定下来,而且便于修改;在没有录音设备的时代,它有利于创作的记录和传播。此外,从研究和教学角度看,乐谱有利于形态分析和范例展示。但是,除了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分析专家以外,一般人很难从乐谱中感受到各个细节组合起来的灵动的整体;人们无法想像乐谱记录的音乐有怎样的活生生的实际效果。因此对作曲家创作的记录结果——乐谱,需要表演者转化成实际音响。当然,即便是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分析专家,在欣赏时也需要实际音响,而不是像文学面对文字那样面对乐谱进行想象。乐谱和音响之间存在着距离,这种距离是由于乐谱记号的有限性造成的;记谱永远无法穷尽创作构思中的音乐的细枝末节。也就是说,乐谱仅仅是音乐的大致记录。这就给表演的绝对完满的再现造成了困难,演奏同一个作品,面对相同的乐谱,不同的演奏者总是演奏出不尽相同的音响样式;即便同一个演奏者,他的不同场次的表演,结果也不尽相同。这样,确定的乐谱,有不确定的、多样化的音响版本。如果将作曲家的创作称作一度创作,那么表演就是二度创作。

这种二度创作的现象在文学和美术领域不存在。作家将自己的创作结果用文字写下来,作品也就完成了;人们可以直接通过阅读来进入审美世界。画家直接作画,完成的作品直接诉诸人们的眼睛。雕塑也一样,由艺术家直接将它塑造出来,人们不需要通过其他中介来观赏雕塑作品。至于后现代主义对以往艺术作品的原作进行变形复制,那属于另一个问题,而且依然在一度创作范畴之内。

当然,舞蹈、戏曲、电影等也有二度创作问题,不同导演对相同剧本往往会有不同的处理,其结果产生多样化的表演版本。但是对比之下,它们的二度创作比纯音乐更为自由。同样的剧本,其表演版本的感性样式可以非常不同,而音乐的音响版本之间却没有那么大的差异。关于音乐的表演美学问题,将在后面章节具体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