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序
美的音乐作品总是具有高度组织的结构。杂乱无章就不美。按照某种规则产生的结构就是有序的。在专业音乐领域,几乎所有传统的作曲技法都是为了实现作品的高度有序而被概括出来并广泛流传的。这些技法都是实践的结晶,是从长期创作实践的成功经验中提炼、概括出来的。西方古典作曲技法“四大件”就是典型例子。西方专业音乐创作依照和声学、曲式学、复调理论和乐器法,就能创作出符合专业要求的美的音乐作品。这些作品的有序性体现在各个层面。具体说,就是将某种个性鲜明的因素贯穿整个作品,这种贯穿始终的因素使整个作品统一,给听众以有序的感受。例如主题发展手法:通过主题的呈现、重复、再现等方式,使全曲受到统一因素贯穿而呈现有序结构样式。曲式结构上,也通过乐段的重复或再现使全曲获得统一。现代主义音乐作品虽然打破传统大小调体系,但是却采用新的技法来产生有序结构的作品。例如十二音技法创作的作品,依然保持了“主题发展”的结构特征;只不过“主题”是由八度内12个音排列的无调性序列,称之为“原形”,乐曲就是由这个原形和它的逆行、倒影、倒影逆行及其12个移位构成的。再如简约派音乐,采取一个或多个音型不断重复过程中逐渐变化的技法,使作品保持高度统一、有序。有时主题“音型”可以是一句话,如莱西《涌出》(S.Reich:Come Out,1966)。可以说,不同于大小调体系的现代主义流派的音乐都具有新的有序结构。
在民族民间传统音乐领域,那些集体创作并广泛流传的音乐,也都具备有序结构特征。非洲的鼓乐、印度的拉格、巴哩岛的佳美兰等等,它们的结构都明显是按照某些规则形成的。
中国民间音乐也通过各种方法产生富有特色的有序结构。许多民族的民歌,都有特殊风格的声音结构作为统一的因素,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徵调式五声结构的有序性体现在环绕音型的贯穿上;或具有对称性结构,如内蒙民歌《牧歌》,上句和下句是对称的。许多四句头民歌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其中的“承”与“合”和“起”句保持统一。此外还有其他结构方法,如十番锣鼓“金橄榄”、“鱼合八”等,按明确的规则构成有序结构。前者按数列“1、3、5、7、5、3、1”来构成,效果是“呛,呛呛呛,呛呛乙呛呛,呛呛乙呛乙呛呛,呛呛乙呛呛,呛呛呛,呛”。后者按数列结构“[1+7]、[3+5]、[5+3]、[7+1]”来构成,效果是“呛,呛呛乙呛乙呛呛;呛呛呛,呛呛乙呛呛;呛呛乙呛呛,呛呛呛;呛呛乙呛乙呛呛,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