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性内容的自然方面
音乐的蕴含性内容的自然方面指的是和人的自然听觉感知规律对应的方面。
听觉感知规律中,社会性经验定势作用弱的领域,就是自然的听觉感知规律。如接近组合、图形交替、趋合反应、似动反应等等,基本上不受人种、民族、文化和时代的影响。还有联觉心理规律,如音高的联觉、音量的联觉、音色的联觉等,都具有普遍性,文化影响相对比较弱。
接近组合规律具有天然的生理-心理基础。人们总是把彼此接近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感知单位。例如在点的分布中,彼此接近的点,往往被知觉组织起来,形成线。其实这些点本身没有生命,彼此之间完全是不相关的,但是人的知觉却把它们组织成相关的事物,从而显示出对人有价值的意义。在音乐听觉中,音高之间距离不同,而小音程的音高比起大音程的音高容易被组织起来,因此旋律线是由小音程关系的音高组织起来的。在传统调性音乐中,二度音程是最小音程,因此旋律线多由二度音程关系的各音高组成。在多声部织体中,正是由于接近组合感知规律,使听觉能自动把旋律线提取出来,产生明晰的意义。就单声部而言,大音程容易造成旋律线的断裂;在大、小音程交替的音高组织中,听觉依然会按照接近组合规律把小音程关系的音高联系起来,形成旋律线,尽管这种旋律线有时间间隔。这种旋律线被称为“隐伏旋律线”,在复调音乐中比较常见。同样,在时间上,彼此接近的音也容易被组合起来,形成节奏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命运动机”,就是时值上接近组合的事例。休止和长音都构成停顿感,因此二者是声音时间点之间的分割因素。乐句、乐段、乐章之间的区分,很大程度上和这二者有关。长音产生的分割,是因为它刚出现时有新鲜感,而在无变化持续时产生了感觉的适应。一般情况下,对听觉而言声音的时间点总是在音头上。正由于听觉上有时间的接近组合规律,音乐的时间意义才显现出来。
对新音型的反应,是自然发生的。一个音型刚出来的时候,注意力被吸引,感知焦点落在这个音型上,它便成为有意义的“图形”,而其他声音则成为“背景”。当然,这个音型具有相对鲜明的个性,或者因为它是新出现的,比较新鲜,或者它的音量比较大,强度上占了上风。总之,在对比中比较突出的声音单位,容易被注意。但是,如果这个音型没有太大的变化,它在持续过程中,有其他不同的音型出现,那么,注意焦点将自动转移到新出现的音型上。简约派的音乐就是利用这种原理来发展、产生意义的。不断重复的音型产生了感知的适应或新鲜度饱和,新的声音哪怕仅仅是一个音,也会引起注意焦点的转移。对于复调织体,注意力分配在若干条旋律上;在平均分配时,注意广度为6左右,也就是可以同时注意到6条旋律线。由于复调织体往往是不同旋律线的音群疏密交替,音群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容易吸引注意,因此注意重心也随之交替。这就是复调音乐总给人此起彼伏、你追我赶的感受的原因。音色配制往往也遵从同样的道理。新出现的音色总是引起注意焦点的转移,从而提供不同的音乐意义,就好像视线在同一画面不同色彩的局部之间移动一样。
时间组织是音乐最重要的维度之一,音乐中各个声音似乎在时间中运动。其实这是心理学所说的“似动”现象。“运动”是一个物体的空间移动,但是,有的物体没有移动却给人运动的感觉,例如理发店的标志。绘有螺旋线的圆筒滚动的时候,给人造成上升或下降的错觉。同样,音乐中的各个音按先后次序发声,给人运动的感觉。音乐的声像运动,则是模拟现实;对它的反应,类似对现实声音移动的反应。
在听感觉领域,有一个“差频原理”:两音同时发声将产生结合音,它的频率就是两音的频率差。结合音的频率如果在6—30赫兹范围内,就会产生扰动感,被称为“拍频”现象。中低音区的小二度音程,就在这个范围之内;大二度音程则在这个范围上限附近。拍频造成的扰动感,是音乐耳朵和非音乐耳朵都能感受到的。如前所述,协和不协和的反应,和音乐训练关系不密切,这主要和听器官的结构有关。其他音程的协和与不协和是相对的,是对比中产生的。对音乐的协和与不协和的感受,也反映了音乐在音高纵向结合方面的意义。
其他方面,对节拍律动、音群疏密、强弱变化、速度快慢、音色变化等等的反应,也都是自然而然的,反映了音乐对听觉的各种意义。圆舞曲流动的三拍子和进行曲中庸的带附点的二拍子,二者的区别在直观上是非常鲜明的,不会产生混淆的;对二者的直观辨识是非常确定的。在摇滚乐表演现场,各类人都有共同的反应,那就是从坐位站起来,和台上的歌星一道扭动一道喊叫;尽管热烈的程度不同,反应的性质却是相同的。那是因为强劲的节拍律动和震耳欲聋的音响,对任何人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主题的模仿、再现或变奏,之所以总是被有效辨认,是因为人类的知觉记忆和反应具有恒常性,这也是普遍的自然心理感知规律。所谓知觉恒常性,指同一个事物在可感的范围内做各种变化,仍然能够被感知为同一个东西。一个物体的远近,有大小的变化。一个人体的舞蹈,有各种形体的变化。但是人们仍然能够辨认出他(它)们的同一性。专业创作上,音乐形式的统一,正是遵循和利用了这样的感知规律。西方音乐的“主题贯穿”,变化中求统一,都在感知上产生有效的对应意义。
从联觉规律上也可以说明音乐的蕴含性内容的特点。听音乐时并不一定人人都产生联觉,或时刻都产生联觉。但是,声音联觉的心理试验表明,音乐的蕴含性内容具有稳定性。前文所列举的试验事例具有普遍性,如听高音所有人都会选择轻盈的羽毛,而不会选择沉重的石头;听强音大家都会选择近的物体,而不会选择远的物体。这些联觉反应作为一种“旁证”,指出了难以言表的音乐的蕴含性内容具有怎样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