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比较

二、审美活动与认识活动的比较

审美活动和认识活动都有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但是二者在这一关系上很不相同。多年来许多人习惯于用认识活动的方式来进行审美活动,他们长期不能获得充分的音乐审美体验,对审美的认识也一直处于模糊或困惑状态,因此进行这项比较具有重要意义。比较是为了进一步认识审美活动的规律。

1.认识活动的规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认识活动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和认识活动密切相关。从劳作角度看,甚至可以说,文明的创造主要依赖人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但是,理性是人的一半,感性是人的另一半。从人对幸福的追求看,感性需要和理性需要一样,都要求满足;这种要求往往很强烈,有时甚至突破理性的控制。而感性需要催发的创造灵感,则更是超越了理性。这“另一半”后面再谈,这里先谈认识活动规律。

认识活动的目的是获得关于认识对象的知识。传统哲学认识论表明,认识主体应该关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要求认识活动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第一个阶段,是低级阶段,认识主体在这个阶段中获得的是对事物的表面印象。这个阶段感性成分大,但是感性信息不被当作认识的目标,甚至被当成实现目标必须祛除的遮蔽物。理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第二个阶段,是高级阶段,认识主体在这个阶段中获得的是对事物本真面目的掌握,也就是对本质的认识。这个阶段感性成分逐渐被剥除,认识主体力求获得理性上清晰的解释。无论认识目的能否实现、实现得怎样,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递进”,是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

例如对印第安人歌唱意义的认识,音乐人类学学家透过表面现象——人们聚集在一起边歌唱边赌博,认识到他们的活动目的是族群相聚增进各成员生命力这一真相。音乐人类学揭示这样的认识结果,而不以审美规律的探讨作为主要和重要任务。音乐人类学研究成果表明,作为文化的传统音乐,并不是、或主要不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存在的,而是在综合活动中存在的,例如宗教祭祀、宫廷礼仪或宴会、军队行进、士大夫修身养性、民间仪式或红白喜事、知识传递或人际交流,等等。在这些综合活动中,人和音乐不是分离的状态,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而是同处于文化综合活动之中,同处于文化综合关系之中。

这里有两个层面:音乐人类学层面和传统音乐实践层面。在学科层面,人和音乐是分离的,人是认识主体,传统音乐连同所有和它相关的文化事项是认识对象。在实践层面,传统文化中的人和音乐是同处一体的,二者并没有分出你我。也就是说,只有在学科探索活动中,人才将音乐作为认识对象。除了音乐人类学之外,音乐学其他子学科的探索都具有这样的性质,包括音乐美学。音乐美学即便研究的是音乐美和审美的基本规律,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它本身是理性的,是真理体系。它本身是和研究对象分离的,只有这样才能看清对象。而审美实践中发生的,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这是美学划分的!)“正在进行时态”的交流融通,难分彼此。审美主体沉浸在音乐世界中,并没有警醒的分离。音乐美学学科的研究,依然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认识主体将美的创造、审美现象、相关历史等当作认识对象,他本身在从事认识活动时并不处于审美状态,但是他必须拥有丰富的审美经验,否则他将无法获得真正的认识。只有经历过真正的审美体验,才可能有真正的美学研究。如果没有品尝过梨子,当然就无法谈论梨子的滋味。这就是“感性认识”。另一方面,要探究出审美体验的规律,还必须从审美状态中跳出来,借助哲学、社会学或心理学的方法,反省直接经验,梳理、分析间接经验(他人经验),最后得到美学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审美活动的规律:从理性认识到感性体验

审美活动的目的在于通过主体与音乐的交流,在感性体验中获得审美愉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人们需要理解音乐,在理解基础上进行感性体验。只有理解,才能获得深刻的审美感受。

对作曲家创作的艺术音乐,如果人们事先掌握创作的历史或时代背景、作曲家生平、创作意图、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等等,就有助于理解作品、感受音乐。当然,了解这些理性信息并不是审美的目的,而只是审美的基础。对于熟悉的音乐作品,音乐耳朵具备审美能力,可以直接进入审美体验。而对于不熟悉的音乐作品,即便是行家,也需要通过音乐之外的途径去获得作品形式之外的信息——音乐之外的内容和联结信息。了解这些,是为了倾听音乐时能够更深刻地感觉它。

对传统文化中可用于审美的音乐,文化圈内的人们能够轻易地进入审美体验。那是因为圈内的人们(局内人)熟悉传统音乐,已经具备关于传统音乐和相关文化的信息。在这样的基础上,只要接触传统音乐,就能深刻地感受它。也就是说,局内人听传统音乐能够心领神会,对音乐的细枝末节都有反应,就像围棋高手能够精细而深入地品味棋局一样。对现代通俗音乐,情况也与此类似,普通大众特别是年轻人能够轻车熟路地获得他们需要的体验,充分受用通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一切,哪怕仅仅是“文化快餐”。

总之,审美活动和认识活动在感性与理性关系上有很大不同。首先是目的不同,审美活动是为了感性体验,认识活动是为了理性解释。因此二者侧重点不同,审美活动侧重感性,认识活动侧重理性。其次,二者活动过程感性与理性的重点交替情形不同。审美活动是从理性到感性,认识活动是从感性到理性。